大国崛起-钱乘旦
大国崛起 Rise of the Great Powers
Prerequisite
教材:齐世荣、钱乘旦、张宏毅:《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人民出版社,2009
期中:论文;期末:开卷考试。
0. “大国崛起”总论
什么是世界大国?
世界大/强国是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对世界的整体发展和格局有重要影响的国家。
-
世界体系
世界体系的出现远远晚于世界的形成,非常靠近当代才形成。Homo Sapiens很早就形成了,但最早的文明5000年前才在两河流域形成。人类形成过很多文明:两河流域、埃及尼罗河文明、印度河文明、黄河长江流域文明…… 这些文明形成,到世界变成一个全球村,经过了很多时间。大多数时间内,文明之间独立发展,没有联系(自然环境原因、技术不发达、种族宗教等原因)。比如古中国人和古欧洲人几乎没有来往,相互隔绝。到了AC1500年前后,globalization开始了,全球化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文化人民联系起来,出现了“世界”,而后形成了“世界体系”。世界体系的出现晚于人类文明的出现,更晚于人类的出现。在这500多年里,世界人民共有的一个“世界”发展到了今天。世界体系的形成强烈依赖于资本主义模式。
-
影响
世界体系的形成才孕育了“世界强国”的现象。在“世界体系”形成之前,只存在地区性的强国(东方强国中国/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西方强国古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印度次大陆孔雀王朝等)。他们对整个世界的发展格局没有重要影响,通常是地区性的,因为当时世界还尚未相连。
按照这种标准,世界大国有9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苏联,美国。这9个国家,面积都不大,但是”影响力“大。
世界大国的特征
- 强劲的经济基础和综合实力:改革开放的“一个基本点”
- 整合的国家制度和社会结构:制度和结构在任何人类文明中/动物种群中都存在,但是需要被整合。如果制度之间彼此扯后腿、南辕北辙、不齐心协力,那么这种制度会对社会发展有些负面的影响。社会制度不存在价值的判断,不存在好与坏。好和坏完全是主观的。不存在一个满足“世界大国”要求的制度和社会结构。现在有人以为某一种制度是唯一的确定的好,其实不是。整合得好才是好。
- 具有吸引力的文化与精神特点:关键是要有吸引力,需要国民大众喜欢。至于文化是否真实、好坏,这种判断同样不存在。例如,昆曲艺术水平高,但是对大众没有吸引力。而流行音乐对于大众有吸引力。这并不能说明昆曲和流行音乐哪个好。具备吸引力的事物要么神秘,要么容易懂,要么能迅速让人们享受。
- 具备能够在全球施加的国际战略影响力:这才能让一个国家影响世界。这一点往往依赖于前三点。“世界大国问题多,很多人都不喜欢世界大国。因为世界大国是世界大国。“ 这种现象会一直存在,只要”世界体系“还存在着。
1. 重商主义时期的强国: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
葡萄牙🇵🇹
葡萄牙,Portugal,九万平方公里,1500年前后有200万人,首都里斯本。西班牙与葡萄牙都在伊比利亚半岛,位于欧洲西南角。葡萄牙与西班牙成为世界大国的原因在于地理大发现(大航海时代)。葡萄牙人要去探索东方,他们通过绕过非洲好望角去探索东方古国印度。
- 葡萄牙西班牙人为什么要去探索东方呢?
- 寻求财富。地理大发现之前,世界的格局是东方发达富裕先进,西方(西欧)落后贫穷。从西罗马帝国解体(公元5世纪)之后1000年的时间内,东方(除了西欧之外的世界上有文明的地区,不包括非洲南美洲西伯利亚等)比西方富裕发达得多。一个例子就是中国,从汉代开始到唐宋,高度发达,香火不断。另一个例子是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南亚地区的发展也不错。东欧的拜占庭帝国也较发达。在这种语境下,西方人对东方的幻想非常强烈,都希望去东方发财,他们以为东方到处是黄金丝绸茶叶。
-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从12世纪末开始,土耳其人建立的奥斯曼帝国一度非常强大,控制的范围几乎涵盖了整个中东地区。奥斯曼帝国信奉伊斯兰教,而西欧地区信奉基督教。两个宗教之间隔阂冲突历来都很严重。因为奥斯曼帝国发展强大,所以陆地上丝绸之路(马可波罗通过陆路前往东方)前往东方的道路被宗教切段了。所以西欧人想去寻求一条通往东方的海路。实际上,运送香料的陆上丝绸之路先是被阿拉伯商人垄断,而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发达以后,被奥斯曼土耳其垄断。完全没给欧洲人可能性。在抢夺陆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欧洲人与奥斯曼土耳其也发生过几次战争,但都失败了。
在当时欧洲人眼里,向南航行时越走越热,于是根据简单外推可以知道到了某条线再往南走,人就会被热死。所以葡萄牙人惧怕一直往南走。当时引导葡萄牙人向南走的是葡萄牙王子、“航海家”亨利(也叫做恩里克王子)。亨利从来没去过远方,从来没真正航海过。1418年,亨利在葡萄牙最南方建立了航海学校,招募了优秀学员和数学家、天象学家、地理学家、博物学家等来他的航海学校。这些水手具备欧洲最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且具备卓越水上航行能力。于是亨利王子派出很多批舰队向南航行。现在有个地方叫做罗卡角(在葡萄牙),是象征着葡萄牙航海起点和欧洲人探索世界支点的地方。葡萄牙最伟大的诗人卡蒙斯写道:“陆地在这里结束,海洋从这里开始”。
最早向南航行的目的是去找黄金。因为据说穿越撒哈拉沙漠后就能进入盛产黄金的地方。西非确实有黄金,加纳被称为黄金海岸。还据说西非有一个基督教的国度,国王叫做约翰长老。因为欧洲人与阿拉伯人的冲突,西欧人希望去寻找和拉拢约翰长老形成同盟,从而限制和消灭穆斯林。这个基督教国家大概是今天的埃塞俄比亚。
随着船队向非洲航行,非洲的黄金、象牙、胡椒源源不断地流入里斯本。往南走的过程中水手和亨利王子意识到,或许可以开辟通往东方的海上道路。慢慢的葡萄牙航海的目的变成了去东方寻宝:黄金、丝绸(当时西方只有最高贵的人才能使用丝绸)、瓷器、茶叶、糖(西方人很长时间缺少糖,伊索寓言格林童话中,蜂蜜很常见但是糖不常见)、香料(盛产于东南亚,尤其是印尼的一个小岛上,用于腌制食品防腐、香水香氛等)。
亨利王子去世之后,其叔父若昂二世继续航海事业。最后到了1488年,迪亚士来到了非洲的最南端Cape of Good Hope (Cabo da Boa Esperança in Portuguese, means “Cape of Storms”,风暴角是迪亚士起的名字,而若昂二世将其改为好望角,意为带来好希望). 迪亚士在好望角遇到了十几天的大风暴,风暴停止之后他们想上岸休息,所以向东航行,但是越走离海岸越远。迪亚士突然明白他们没走对,于是他们改向北走,果然到了陆地。这样迪亚士一行绕过了非洲。十年后达伽马沿着差不多的路线也绕过了好望角,穿越了印度洋,到达了印度。到了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终于绕过了好望角到达印度。此时,世界已经被教皇子午线分成了两半。这样,葡萄牙人花了100年时间终于打通了通往东方的海上道路。葡萄牙人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但也获得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宝贝。葡萄牙人走到了中国的澳门,澳门曾经将欧洲和亚洲的经济联系在了一起。葡萄牙人最远曾到达过日本。
西班牙
葡萄牙将东方的宝物转手卖给欧洲国家,赚取了大量财富。作为葡萄牙的邻居,西班牙人对葡萄牙人十分眼红。西班牙人也开始准备航海。哥伦布 (Christopher Columbus) 是意大利热那亚人,长期在西班牙居住,有着海上航行经历。哥伦布建议葡萄牙国王向西航海,理由是他认为向西航海会更方便地进入东方。
哥伦布相信地是球形的,这种想法来自于“文艺复兴”。在意大利人看起来,古代欧洲非常辉煌,中世纪的欧洲(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地理大发现开始)极其灰暗。意大利人想回到古代的辉煌,因此叫做“文艺复兴”。部分古代希腊哲人认为地球是球形,但是基督教认为地是一块平面。哥伦布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并且吸收了水手兄弟们的经验,认为地球是圆的(可怜的美国现在还有认为地球是平面的人)。哥伦布给葡萄牙国王写proposal的时候把地球半径少写了1/3,但是葡萄牙国王不相信。于是哥伦布给西班牙国王看了同样的proposal,在三个月谈判后1492年得到了西班牙的国王们(伊莎贝尓女王,斐迪南)的强烈支持。伊莎贝尓女王用了23年缔造了统一的西班牙民族国家,又支持了哥伦布远洋航海。于是1492年,哥伦布到了“印度”,也带回了“印度人Indians”。哥伦布犯下的伟大错误引起了伟大的发现——发现新大陆。当时人们认为,大海属于发现者。1494年6月7日,在罗马教皇主持下,葡萄牙和西班牙签署条约,按照教皇子午线将地球一分为二,葡萄牙拥有东方,西班牙人拥有西方。
但是新大陆令西班牙人很失望:没有黄金珠宝,遍地荒芜。最早认为这个新大陆不是印度的人叫做阿美利哥·维斯普西 Americ Vespvck,因此现在这块大陆叫做亚美利哥。哥伦布发现美洲是在1492年10月12日,后来被定为西班牙的国庆日。
哥伦布犯下错误之后失宠了,最后死于饥寒交迫。但是哥伦布为西班牙的确带来了财富和黄金。西班牙人征服了美洲之后才发现了黄金。印第安人眼里,黄金不是财富,而是荣誉和地位的象征,往往被藏在山洞、宫殿里。美洲还有大量银矿贮藏。西班牙人提炼出了大量金银,西班牙人在一个多世纪内向西班牙本国输送了两百吨黄金和一万八千吨白银。大量财富流入西班牙,西班牙成为了欧洲最富裕的第一大强国和霸主(尤其是在查理五世在位期间,查理五世是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者,当时西班牙和德国等地都由他统治)。当时西班牙在欧洲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美国在世界的地位。于是欧洲其他国家联盟对抗西班牙,于是形成了联盟对抗西班牙的历史。
西班牙不仅在拉丁美洲有大量殖民地,而且在意大利北部、最南部(西西里),奥地利帝国(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因为查理五世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尼德兰地区(荷兰比利时卢森堡)都在西班牙的控制之下。
葡萄牙西班牙崛起对世界的影响
葡萄牙西班牙崛起以后,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从此以后,殖民扩张开始出现,“帝国”也开始出现了。从那时起到20世纪中期,这些帝国持续在海外扩张殖民地;直到20世纪中期,这些帝国纷纷解体。从葡萄牙西班牙崛起开始,黑人被非洲慢慢运送到欧洲和美洲。西方的霸权是从葡萄牙西班牙崛起开始的,并不是从世界出现之后西方就是霸权。西方的霸权到了今天仍然没有消失。
东方航海壮举:郑和下西洋
明朝时(公元1500年),郑和七下西洋。郑和前几次下西洋规模巨大,数量极多(几百艘),船只规模巨大(宝船)。但是最后什么结果都没留下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一般的说法是宣扬国威皇威。皇帝一个人的意志是不能持久的。宣扬国威的意志对比西方去抢夺黄金白银的意志,就弱很多了。其次,当时中国人认为地球仍然是一块平板,不敢走远。
为什么是葡萄牙、西班牙崛起?
葡萄牙西班牙扩张时期相当于中国的明朝晚期。为什么不是中国崛起?为什么不是奥斯曼土耳其、印度、沙皇俄国、英法德?
-
专制王权和民族国家
征服是从被征服开始的。从公元九世纪开始,阿拉伯人入侵了Iberian半岛。阿拉伯半岛很长时间以来是一个分裂的、处于部落状态的地区。从公元七世纪开始,伊斯兰教的形成团结了阿拉伯民族,从而导致了阿拉伯民族带着伊斯兰教向外扩张。向西一直扩张到了Iberian半岛。十世纪时哈里发政权(伊斯兰政权)控制了Iberian半岛的大部分面积。Iberian半岛上的原住民(信基督教)被压缩到了半岛的最北边。Iberian半岛北部多山,地理条件一般。随着时间发展,到了十二世纪左右,基督教国家向南发展,发展出了”葡萄牙伯国“(伯爵领地)。慢慢的,葡萄牙王国(1143年建立,是欧洲大陆上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卡斯提尔王国、阿拉贡王国发展壮大,到了1476年,阿拉伯人的领地变得很小很南。恰好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年,西班牙人(伊莎贝尔女王带领)收服了阿拉伯人占据的那块领地(格兰纳达 Granada,其中最出名的是阿尔罕布拉宫)。1479年阿拉贡王国和卡斯提尔王国通过联姻合并成了西班牙。阿拉伯人在Iberian半岛从公元8世纪生存到了15世纪,这700年时间被叫做"收复失地运动"。700年可不短,Iberian半岛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制度全部被改变了。
</dl>
中国的封建社会与西方的封建社会有什么区别?中国人脑子里的封建社会从秦始皇延续到了大清灭亡,是皇权、官僚专制下的社会。与中国完全不同,西欧封建社会最大的特点是:政治权利完全分散,土地是层层分封的。西欧的土地分封是层层分封,最高级的是国王,把土地层层分给大贵族们(留一小块自己使用);大贵族又把土地分给小贵族。理论上分封的次数可以无数次。给土地的叫“封君”,得到土地的叫“封臣”。给予土地意味着给予他人这块土地的管理权(政治军事财政税务、铸造货币、司法立法等等)、使用权等等。层层分封意味着土地和权力都被分割了。这样的话社会完全被分割了,社会变成了破碎的。按照这样的分封,社会完全破碎,“国家”的概念不存在。今天“国家”的概念中强调土地不可分割,主权不可以被让出。因此,在西方封建社会里,“国王”没有任何实权,只是在封建主中的一号人物。国王能管辖的范围只能是自己管辖的那一小块土地。这种制度就导致了西欧在西罗马帝国崩溃之后1000内持续的落后于东方。(西方分封的最初目的是以土地为交换条件,要求封臣跟着封君去打仗。)
在700年的“收复失地运动”中,欧洲人发现一盘散沙似的国家没法抵抗穆斯林。在战争的驱动下,国王的权力慢慢聚集,在战争接近胜利时,Iberian半岛上出现了两个不同于以往西方封建国家的集权国家,就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一种新的政治形态——专制王权——形成了。Iberian半岛上的封建时代逐渐消失。一种新的国家形态——民族国家——形成了。早期民族国家都是专制王权形式的。专制王权将西欧从破碎的封建制度中解救出来,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得益于“收复失地运动”(也是一种民族解放运动),这种政治形态最早出现在伊比利亚半岛。(西方发达国家一个个都经历过民族解放运动)经历过民族解放运动的国家是以一个共同的民族作为共同支撑点,这使得一个国家可以发展。对于葡萄牙西班牙,“发展”就意味着去海外殖民掠夺。
在葡萄牙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时,英格兰和法兰西仍然处于封建体制中,贵族间战争不断。德意志土地上的邦国也在战争,意大利仍然满足于传统贸易带来的甜蜜。这给了葡萄牙将近一个世纪的可乘之机。瑞典形成民族国家的时间也非常早。
-
重商主义
葡萄牙西班牙,在国家刚刚形成时,财政非常拮据。中国传统的经济理论是重本抑末,重农轻商。农民支持着庞大的古代中国发展。但是对于葡萄牙西班牙,种地得到财富的速度太慢,不足以快速补充国库。
但是,在当时“重商主义”的经济理论在欧洲传播开来。重商主义理论中,财富只有一种,是货币(金银等贵金属)。一个国家的财富是以储存多少贵金属来判断的。其他的东西在重商主义看起来都不是财富。现在来看这个理论不太对。在这种理论的引导下,一个国家要获得财富,就需要通过疯狂卖东西来获得黄金白银。卖东西比种地得到财富来得快,但是抢东西比卖东西更轻松。抢来东西再卖。西班牙将美洲的黄金白银掠夺一空,这就是重商主义的影响。海外殖民扩张、世界贸易体系,等等,都建立在重商主义的基础上。重商主义强调市场,殖民除了能扩张市场之外还能直接武力抢夺财富,一举两得。
在强大的政权、统一的国家保护下,葡萄牙西班牙人走进海洋、抢劫世界,成为世界大国。
世界大国 = 专制王权 + 重商主义
专制王权,独立的民族国家;重商主义,国家推行。
Epilogue
西班牙获得了大量财富之后,为了拓宽殖民地和维护统治,迎来了大量的战争。西班牙采用暴力方式获取美洲的金银财宝。西班牙人给宗教信仰投入了很多金银财宝。西班牙贵族挥霍了金银财宝,又把金银财宝转移到了欧洲其他国家,没有留在国内。这个特点在西班牙非常突出。西班牙人还将数以万计的从事工商业的外国人赶走。这些金银财宝没有在西班牙国内没有转化成生产性的资本,反而给别人创造了机会。葡萄牙西班牙的重商主义突出表现为暴力、战争,与其他的重商主义相比突出了蛮横无理。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都没有什么实业。
麦哲伦在1520年前后环绕地球,但是麦哲伦本人在菲律宾被杀。船员仅剩18人幸存。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生活在地理大发现时代。
为什么西班牙殖民美洲时,美国没有被殖民?因为美国当时荒芜一片,不值得去殖民。
地理大发现时间轴:1488年迪亚士绕过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在伊莎贝拉支持下发现新大陆,1498年达伽马到达印度,1520年麦哲伦环绕地球,1580年德雷克环绕地球。
荷兰🇳🇱:重商主义的高峰
Netherland包括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意思是低地 low land。荷兰1/3的国土都低于海平面,如果不是防水堤坝,荷兰会被淹没。荷兰的面积很小,海岸线很长。荷兰的资源有捕鱼(鱼罐头),荷兰的水资源丰富。马斯河和莱茵河在荷兰入海。这两条河流发挥着运输作用,所以荷兰算是水路枢纽。
荷兰人每年可以从北海中捕获大量鲱鱼,100万人中有五分之一的人口从事捕鱼业。为了争夺渔场,荷兰和苏格兰之间爆发过3次战争。荷兰人发明了用盐腌制鲱鱼的特殊办法,从而畅销欧洲。(荷兰有种吃法是,鲱鱼去除内脏后直接蘸盐吃)鲱鱼开启了荷兰的商业贸易,鹿特丹Rotterdam也曾是世界第一大港。荷兰发达的水路(为了排涝)提供了成为交通枢纽的可能性。
当时英格兰的势力也很强大,但是荷兰人发明了更低造价的商船。英国商船可以假设火炮和武器,但是荷兰人的船不能装置火炮。虽然很危险,但是造船成本低了。而且荷兰的船肚子大甲板小,因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付关税是正比于甲板面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荷兰商人从未侵占别人的货物,信用极好。荷兰人创造了流传后世的经商法则,以及赢得了世界人民的信任。
考虑到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欧洲人开发了水路为主的运输方式。荷兰在16世纪已经是欧洲西北角的商业中心了。17世纪时荷兰已经有一半人居住在城市里。城市作为交易的市场、储存货物的仓库、维修船只的工程,逐渐兴盛起来。(城市多了以后,大家开始思考由谁来管理城市。荷兰人通过从贵族手中购买来了城市自治权。荷兰的民主政治来的很早。)荷兰历史上只有封建领地,从未形成过专制“国家”。荷兰人觉得管理民族国家不利于增加财富,还是每个城市独立赚钱比较好。16世纪时,荷兰的领地,甚至整个的尼德兰被落到了西班牙的手里(通过政治联姻的方式)。西班牙把Netherland当成了摇钱树,疯狂摇钱。终于1566年,Netherland人民开始反抗西班牙的压迫,开始与西班牙战争。刚开始战争时,西班牙强大的军队迅速削弱了荷兰的实力,最后荷兰北部七个城市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西班牙。(刚把西班牙国王赶走后,荷兰人还是懒得管理政治,将荷兰托付给了英国伊丽莎白一世女王,让她派军队保护荷兰,而荷兰自己管理好自己的生意。但是荷兰很快发现,英国向他们收的保护费过高。)1609年,北部Netherland独立,成为了荷兰。南部的Netherland退出了战争,重回西班牙的怀抱,最后19世纪才独立为今天的Belgium。Netherland南北的命运悬殊,北部成为了世界大国,南部直到19世纪才独立。国家的命运与现代国家制度的形成密切相关。
荷兰独立后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在1600年荷兰的商船达到了10000艘,可是当时人口只有100万人。这样的话一百人一条船,而只有50个男性上船工作,除去老人小孩,那么人船比例确实很高,等于全国人民都在船上。荷兰所有人都从事“船”相关的事情,后勤保障、航行、造船,等等。当时荷兰的船数达到了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的数量总和,吨位之和为欧洲的3/4。17世纪世界的海洋上遍布荷兰的船,荷兰垄断了海洋贸易。荷兰崛起之后,东方的商业控制权逐渐从葡萄牙人手里转移到了荷兰人手里,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好望角。好望角战略位置突出,是东西海路的战略枢纽。
在当时,如何从欧洲到达东方(中国、印度)是葡萄牙人的机密,荷兰人拿不到航海图。荷兰人派间谍去应聘葡萄牙水手,偷来了葡萄牙的机密。
教皇子午线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实力范围划分开。教皇是上帝的使者,上帝将地球化为两半。所以荷兰人要控制葡萄牙的领地,需要找一个“上帝的”理由。于是荷兰人找到了荷兰人格劳秀斯,让他创作一个合理的理论让荷兰人去代替葡萄牙。格劳秀斯说“上帝创造了海洋,供人类自由航行”,现在这句话是美国人在说。格劳秀斯是国际法、海洋法的创始人。创造国际法、海洋法的目的是为了荷兰人去代替葡萄牙人在东方的地位。
荷兰人在海上到处游荡,被叫作了“海上马车夫”。荷兰的商业活动是做搬运工,将一个地方的物产搬运到另一个地方卖掉,搬来搬去买来卖去(最开始是给葡萄牙西班牙运送货物)。为了保护海上商业活动,荷兰还创造了强大的海上舰队。17世纪荷兰的舰队比英国更强大。17世纪是荷兰的黄金时代。
荷兰给今天的世界留下了相当多的遗产,特别表现在商业活动的机制上。信贷、信用、金融、簿记(复式记账法)、证券交易所、银行都是荷兰人创造完善的。在现代社会,证券交易所和银行在世界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的钱庄票号、犹太人的钱庄都不是银行。荷兰的银行最大的特点是国家出面担保银行,银行信誉大大提高,大大降低了运营银行的成本。荷兰人通过发行股票来融资,同时承诺给股票持有人分红。这样荷兰东印度公司融到了大量资金。荷兰的银行给参与战争的国家贷款,而荷兰总保持中立。这样,荷兰的银行吸引了欧洲大量的闲散资金。这样荷兰人用别的国家的钱来赚自己的钱,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成为第一个世界金融中心。以后,任何一个世界大国必须是世界金融中心。后来的伦敦、法兰克福、东京、纽约是世界金融中心。在重商主义的引领下,荷兰通过海上贸易和金融业,将17世纪变为了“荷兰的世纪”。
荷兰在东方得到了一块很大的殖民地——印度尼西亚。在荷兰统治之前,印尼从未成为过一个“国家”。当然,葡萄牙是最先入侵印尼的国家。当时印尼非常落后,存在一些小苏丹国。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二战,日本人入侵印尼,将荷兰人赶走。二战之后荷兰人重新进入印尼,最后印尼开始了民族解放运动,成了今天的印尼。总的来说,印尼长期是荷兰的殖民地。荷兰人还觊觎澳门,打仗三次之后没成功,于是荷兰人去了台湾淡水(郑成功打红毛)。荷兰到达最东方的地方是日本。明治维新时西方的意识形态叫做兰学,即荷兰之学。荷兰在南美洲的殖民地乌拉圭和巴西,在北美洲的新阿姆斯特丹(即纽约),在大洋洲荷兰人用他们一个省的名字命名了新西兰New Zealand。
1656年,荷兰的使团到达北京,入主中原刚刚8年的大清王朝接待了他们。画家伦勃朗是荷兰人。荷兰的绘画描绘的是平凡人,营养充足,人民富足安宁。
荷兰的经商模式有很大的漏洞。商业买卖必须要依靠实体,但是重商主义的理论提倡卖而不买。荷兰没有自己的东西可卖,一旦天灾人祸,荷兰商业的基础就受到动摇了。荷兰没有实体经济,一旦海上贸易受到打击,则荷兰经济很难恢复。到了17、18世纪交界的时期,英国和法国(面积、人口、资源比荷兰多得多)学会了荷兰的把戏,荷兰的地位就丧失了。
3. 资本主义早期工业化时期的世界大国
英国🇬🇧: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地理位置和历史
英国作为国家:大不列颠(Great Britain)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大不列颠包含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再加上北爱尔兰组成了UK,一共四个岛。英国这个概念不准确,讲历史的时候通常是讲England的故事。英国是岛国,被海洋所包围。20万年以前,不列颠岛屿上已经有人类活动了,但是没有找到自然产生的人类,所以猜测是欧洲大陆迁徙到英国的。英吉利海峡最狭窄的地方在远古时期是路桥,所以远古欧洲人沿着陆桥进入不列颠岛。公元前后罗马人进入不列颠岛,统治了将近400年,我们叫做罗马不列颠(统治当地克尔特人)。后来罗马军队撤出不列颠岛(西罗马帝国解散了),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属于日耳曼人)在AC五世纪以后大批量进入不列颠岛。England的概念来自于盎格鲁人,意思是“盎格鲁人的家”。Anglo-Saxon人刚进入不列颠时还处于部落阶段,但经过几百年,部落之间相互吞并,部落变成小国家,最后形成了大的国家,朝着封建主义的方向发展。
1066年,法国诺曼底的一个公国的公爵(威廉公爵)带着由法国骑士组成的军队,攻打英格兰。最后法国骑士占领了苏格兰首府爱丁堡以南的大片不列颠。法国人将大陆的封建制度移植到了不列颠岛,这样英国也进入了封建社会。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对英国的影响逐渐降低,欧陆对英国影响加强。英国国王的权力相对比较大,存在着类似于中央政府的机构,但是仍然是处于分封制下。英国国王的权力比欧洲其他封建社会要大。从1066年以后到十三世纪,英国国王和贵族之间相互遵守着那些不成文的规矩,履行义务并享受权力,国家比较稳定和平。
在欧洲大陆,封君和封臣形成了保护和服从的关系,“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但是在英国不是这样的,所有的领主封臣首先要效忠国王。英格兰贵族的数量很少(通常是几十个),这些贵族里无论是多大的贵族,势力都不足以与国王抗衡。在法国、德国,有些贵族的力量非常大,富可敌国。在英国,如果20-30个贵族联手对抗国王,那国王就遇到麻烦了;如果只有一两个则无关紧要。英格兰封建时代经常出现贵族联手与国王抗衡的现象,而一旦出现,英格兰的土地上就会出现动乱和战争。
总之:0世纪到5世纪=罗马人统治;5世纪初到1066年诺曼征服=Anglo-Saxon人统治;1066年之后受法国影响严重,形成了封建社会,英国国王权利较大。
封建社会的遗产:大宪章和议会
这种封建时代给英国后来的发展留下了两个重要的遗产:大宪章(1215年)和议会 (parliament)(追溯到13世纪,1295年)。
13世纪在位的约翰王是一个好战却又屡战屡败的国王,在连年的战争中,约翰王是去了英格兰在欧洲大陆上几乎全部的领地,因此又被称为“失地王”。约翰王为了给战争募资,成倍提高各种税,造成了贵族和人民的不满。1215年,贵族联手讨伐国王,声称国王没有履行自己的义务,却要求享有更多的权力。走投无路的约翰王在泰晤士河边的一个小亭子旁签署了《大宪章》(Magna Carta Libertatum)。这份文件规定了国王(约翰王)在封建常态下需要做的事情(遵守封建规范),也是一个停战协议。大宪章不是欧洲、世界的民主和宪政的起点,而是封建时期贵族和国王有了剧烈冲突之后形成的文件,都是为了保护贵族的权力和利益(liberties在当时的语境下意思是“特权”)。
No free man is to be arrested, or imprisoned, or disseised, or outlawed, or exiled, or in any other way ruined, nor will we go against him or send against him, except by the lawful judgment of his peers or by the law of the land.
— Clause 39, Magna Carta Libertatum 1215
国王最初召开议会的目的是向全国人民征税要钱(最初要钱的办法是起码去全国各地跟人讨价还价,国王没有王宫国家没有首都,很辛苦;然后发展成随从代替国王去要钱;最后发展成将国民聚集起来一起要钱)。议会召开以后,人民代表很不开心,因为人民代表需要自己掏旅费盘缠,而且还要被国王敲诈。所以早期的议员都不是好差事。所有的贵族都要去参加议会。到了14世纪,贵族和平民开会不在一个房间里开会,这样就形成了上下两院 (bicameral parliament: House of Lords and House of People)。
欧洲大陆很多地方存在着“等级会议“(法国有三级会议),按照职能/职业来分会场。法国三级会议中,贵族一级,僧侣一级,剩下的人一级。北欧有些地方按照职业分类,农民、商人、渔夫等等分开。英国的两级上下两院的状况与欧洲大陆不同。英国的贵族是指有头衔有封号的人,这些贵族 (Lords) 一起开会就形成了上议院(只有几十上百人),没有头衔的所有人 (People) 都在下议院开会。这些贵族拥有土地,贵族就是主导社会的人群。所以上议院是主导议会的成分。那么议会跟政治有什么关系呢?
后来人们发现去开议会,掏腰包之后可以顺带提一个要求。过了两三百年之后,议会不仅仅是国王要钱,而且议员会向国王提各种各样的要求和意见。这样慢慢的议会就掌握了一些权力,贵族可以在议会中跟国王提要求,介入王国的各种事务。议会得到的最基本的权力和权利是:征税权。国王想向老百姓要钱,必须得到议会的同意,这样的话议会控制了国王的钱袋子。附带着还有:向国王请愿的权利、决定是否打仗、外交事务、宗教事务等等。这是议会在长期演化中才得到的权力。实际上这种机制的出现对限制王权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百年战争和玫瑰战争:民族国家的形成
在西班牙葡萄牙强大的过程中,统一的民族国家和强大的王权是关键因素。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中有两次战争:英法百年大战(1337-1453),玫瑰战争(1455-1485)。
英法百年大战:英国国王派军队去法国抢占土地和王权(历史重演了)。法国人侵略英国时的那些法国贵族的后代仍有土地在法国,这些人想去抢回法国的土地。英国和法国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大部分时间是英国军队在法国打仗,把法国打得稀巴烂,最后法国还是打赢了,英国人被彻底赶出了法国。这场战争造成了两个民族国家的形成:英国和法国。并且英国从此之后再也不惦记法国了。
玫瑰战争:内战,是英王爱德华三世(1327年-1377年在位)的两支后裔——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的支持者为了争夺英格兰王位而发生断续的内战。参与玫瑰战争的人很少(几百人在战场上),但是都是贵族参与。这样英国所有贵族都分成了两支,必须政治战队。结果是两边都在战争中死伤惨烈,旧的贵族们都死得差不多了。鹬蚌相争,渔人获利。一个威尔士的小贵族“亨利都铎”组建了都铎王朝 (House of Tudor)。这个王朝建立在一片废墟上,形成了“专制主义王权”国家。都铎王朝的建立标志着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都铎王朝:仍是重商主义
英国专制王权与欧洲大陆上的差不多。国王与城市结盟来对抗旧的贵族,旧的贵族力量已经完全不足以跟国王的专制统治抗衡。王权的专制需要建立一个官僚制度来为国王服务,而这些官僚就变成了新贵族。这些人从以前的中等阶级一下变成了真正的贵族,为国王办事的人得到了贵族称号。国王依靠这些人实行专制统治。由此,英国摆脱了有土地的军事贵族,走向了中央集权专制的社会。在亨利都铎这里,国王与城市开始了联盟,从而对抗旧贵族(虽然所剩无几)。
都铎王朝的三位君主发挥了关键作用:亨利都铎(亨利七世)、亨利八世、伊丽莎白女王一世(1558-1603,专制王权得到了极大巩固,英国的民族国家基本完成了建构,走向了繁荣昌盛,评价很高,但是她是Virgin Queen童贞女王,Virginia就是按照她命名的)。注意,西班牙那个女王(丈夫是荷兰国王)叫伊莎贝尔。
1588年,英国在伊丽莎白一世领导下战胜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Armada,这标志着西班牙势力的衰弱已经不可挽回,同时英国成为了强大的国家。随着英国崛起、商业贸易(羊毛工业)和海外扩张,与西班牙的业务有了冲突。英国羊毛工业依赖于Netherland地区,而Netherland被西班牙控制,所以英国和西班牙也有贸易冲突。亨利八世在位时期脱离了天主教阵营,西班牙是罗马天主教会最坚定的支持者,所以英国和西班牙还有宗教冲突。
在经济方面,都铎王朝仍然执行重商主义(欧洲所有国家一旦出现民族国家和专制主义,则一定奉行重商主义,为了积累资本就必须进行海外扩张),因此海外扩张变得很重要(就像西班牙葡萄牙一样)。英国人海外扩张避开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主要是去北美。1497年就有代表英国国王亨利七世的舰队来到北美洲,这个人叫卡波特,结果发现北美没什么好东西。英国人还北上去北冰洋寻找通往东方的道路。到了伊丽莎白女王时期,英国开始挑战西班牙葡萄牙的势力,去美洲发财,但是发现拼不过西班牙。英国人还在海上做海盗(杀人抢劫),去抢劫西班牙的运宝船。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第一桶金就是做海盗抢来的。德雷克 (Drake) 是最有名的海盗,他沿着南美洲东岸,绕过了麦哲伦海峡(之前只有麦哲伦自己穿越过麦哲伦海峡),在南美殖民地西岸大肆抢劫(西班牙在南美西岸没有布防),结果发现回不去了,于是德雷克就一直向西航行,最后绕过非洲西岸到达了英国。到达英国后德雷克收到了英雄般的欢迎,女王还给德雷克封了爵位。这也是无敌舰队战争的一个导火索。女王给德雷克投了资,重商主义、殖民扩张是国家行为。所以国家扶持经济并不是后发国家的先例,早期重商主义国家的殖民侵略也是国家支持的。之所以他们发展了,就是因为形成了统一的国家,再由国家来支持他们干这些事。打败Armada之后,英国为了与荷兰争夺世界海上霸权,与荷兰发生了三次海战。最后荷兰承认了英国的《航海条例》,再加上荷兰的国王威廉三世入住英国,使得荷兰退出了世界大国的舞台。
专制制度帮助欧洲一个又一个国家走出封建分裂的状态,开始走进现代社会,开启了崛起的道路。
克服专制统治
斯图亚特王朝Timeline:詹姆士一世 — 查理一世(1649年被处死) — 1640革命,提出权力属于人民 — 克伦威尔 — 查理二世 — 詹姆士二世 — 光荣革命(**1688**年)— 詹姆士三世(荷兰国王)
如果英国在战胜了西班牙之后固步不前,那么现在的英国和现在的西班牙应该是同样的影响力。西班牙到了顶峰之后就没有继续发展下去,而英国在成为欧洲老大之后继续往前走了关键的一步。专制统治是走出封建分裂的关键,在那个时刻专制王朝发挥了历史积极作用,但是专制权力自己的内在矛盾是自己无法克服的。伊丽莎白以民族代表的身份调动了民族力量,使得民族团结起来打败了西班牙舰队。专制的权力是以民族代言人的身份出现的,专制权力的基础是全体英国人组成的民族,专制权力只有以民族代表的身份出现时,它才有真正的力量。但实际上,”民族代表”的利益和整个民族的利益是有冲突的。在伊丽莎白统治后期,尽管冲突已经表现出来了,但是女王的个人威望、统治理念和政治头脑维持住了社会的稳定。女王去世之后,女王的苏格兰亲戚来到了英格兰做国王,都铎王朝结束了,斯图亚特王朝 (House of Steward) 开始了(苏格兰和英格兰当时还属于两个国家,苏格兰比英格兰落后,特别是在国家统合方面,苏格兰北部还处于部落状态)。17世纪的英国,专制王权崩溃了,新的政治制度形成了,这标志着英国向前大大的跨出了一步,将英国带到了世界舞台的最前沿。
苏格兰很羡慕英格兰国王的权力,苏格兰国王詹姆士一世来到英格兰之后,一方面继承了都铎王朝的王权,另一方面他想把专制主义推向更高的程度。这样国王和国民之间的矛盾被激化,这个矛盾尤其体现在议会和国王之间。詹姆士一世不明白议会的体制,很快对议会发起了挑战。他对议会征税的权力不以为然,经常把议会不当回事,绕开议会来征税。詹姆士一世在其他方面也表现出越来越专制,他相信自己的权力来自于神,即“君权神授”,这样詹姆士一世认为议会对他是一种障碍。最终议会与君主之间的矛盾演化成了议会反抗君主。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按照君权神授的理论,认为王权来自上天,因此国家的最高权力是国王;而议会认为国家的权力来自于议会议员们。
查理一世在位以后,曾经有11年没有开过议会。查理一世完全是绕开了议会来行事。1639年,苏格兰发生暴乱,查理一世不得已召开议会。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目标就是推翻专制统治。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不明白专制统治应该已经走到尽头,反而还加强专制统治。这样就挑起了人民和王权之间的矛盾。这里跳过战争的细节。克伦威尔领导的军队战胜了国王的军队,将国王逮捕且判处国王有罪(国王背叛人民,犯下了叛逆罪),英吉利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叛逆罪是指百姓背叛君主,而这里反过来了。1649年,议会发表了宣言:上帝之下,统治这个国家的人是人民选出的代表,最高权力属于人民/议会。17世纪的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说“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的国家。这个理念在后来得以实现。英国人的做法超越了当时欧洲的政治观念。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而当时大清才刚刚入关五年。
查理一世被处死之后,英国不断更换自己的政治制度,做了很多尝试。但每次尝试都没有建立完整的政治制度。最后英国把国家的最高权力交给了军队,而军队的领导人克伦威尔成了国家的领导人(要管国家必须要先管好军队)。克伦威尔是出色的军事家,真诚的清教徒,他不得已被推倒了权力的顶端,从而开始了军人专制(军事独裁)。这样革命的目的和革命的结果相矛盾了。克伦威尔不接受国王的称号,而被称为护国主。其实护国主的权力比国王还大,因为国王的权力一直受到议会的制约,但是护国主和议会是一派的。1653年,议会再次被解散(上次是查理一世解散的)。克伦威尔去世之后,这种矛盾愈发严重。克伦威尔手下的将军们有可能出现军阀混战,那么英国的发展就会变得非常复杂。有人主张:与其让军阀混战,不如回到革命原点:斯图亚特复辟。这样,军队的人把在荷兰流亡的查理二世请回了英国,但是有条件:复辟后的君主必须和议会共同统治这个国家。查理二世去世后,詹姆士二世(其弟弟)慢慢又走回了专制统治的道路,没有兑现当时的承诺,甚至比革命前更专制。如果再次发动暴力革命,人们不禁会怀疑历史会重演。英国一直以来就与天主教为敌,詹姆士二世还公开承认自己是天主教徒。当时反对国王的一派叫辉格党,拥护国王的一派叫托利党。
这样议会发动了不流血不打仗的革命,去荷兰又把“威廉三世”请到了英国。威廉三世将荷兰军队带到英国,受到议会邀请来帮助英国恢复自由和民主。詹姆士二世也派军队去抵抗威廉三世的军队,但是詹姆士二世的军队临时倒戈,与威廉三世的军队一起向伦敦进发,詹姆士二世逃亡到了法国。英国宣布:在英国面临巨大危机的时候,国王詹姆士二世叛国逃跑,这样就请威廉三世做了国王。实际上威廉三世是詹姆士二世的女婿。这就是光荣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 1688)。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和他老婆玛丽二世登上了王位。看起来政治制度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国王还存在。但实际上威廉三世接受了议会提出的“权利法案”,从而才登上了王位。权利法案规定:国王必须要接受议会制定的“法律”的约束,明确了君主对议会的承认。这样就把国王的权力放在了议会之下,威廉三世的王位也确实是议会赋予他的。王位继承法规定了议会去选择国王的权力(君权民授),而非君权神授。形式上看,光荣革命没有改变英国政治制度的外在变化,但实质性的变化已经出现了。这种制度就是“君主立宪制”。国王需要在议会多数党中选出首相来统治国家。国王需要选一个内阁来帮自己治国理政,内阁中主要负责的就是首相。内阁总体对议会负责,如果内阁的意见得不到议会通过,那要么重组内阁,要么解散议会重新大选。
实际上,这个制度在查理一世被处死时已经说过了。在光荣革命之后,这种理念实现了。在光荣革命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接受这种思想理念,“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正是这一步政治制度的变革将英国推向了发展的最前沿。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并没有走进民主制度。虽然专制制度被消灭,但是统治英国的仍然是百十来个贵族,即贵族制、寡头制。但无论如何,英国人创造了现代民主的政治制度。
人物:法国威廉、约翰王与大宪章、亨利都铎、伊丽莎白一世、苏格兰的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克伦威尔、查理二世、詹姆士二世、威廉三世和他老婆玛丽。
发展现代经济
-
农业革命
技术:在工业革命之前,英国的农业已经展开了革命。内容包括培育良种、改变耕作方式、采用新的农作工具、开沟挖渠灌溉排涝等等,培育出了新的品种。牛羊猪养殖水平都提升了,“以前的羊看起来像狗,现在的羊看起来像牛”。英国农业革命的内容在中国历史上早就出现了,精耕细作在中国汉代时就已经有了,中国人早就知道如何施肥灌溉。而英国人到了17世纪才知道种地要施肥。
制度:圈地运动。光荣革命以前,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不允许圈地。光荣革命以后,议会通过立法的形式允许圈地,因为圈地代表着贵族们的利益。圈地之前,贵族的土地是分散的土地;圈地之后,贵族的土地被集中起来,再用篱笆、树木围起来。这样就使得新的农业技术可行了,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小农得到小块土地时,贵族还给小农赔偿。但是小农的土地都是贫瘠的土地,没法种东西。时间长了,小农之能卖掉自己的土地,从而变成了无地农民,只好出去打工。圈地归根结底是以损害小农的利益为基础的,且使得贫富分化越来越悬殊。
-
工业革命
技术:Glasgow是英国烟草中心,瓦特就是Glasgow的Greenock人。英国工业革命造成了工业产品产量的巨大增长。英国工业的核心是棉纺织业,其产量从1785年到1850年增长了49倍。英国将优质棉布卖到世界各地,打开了世界各国的大门。棉纺织业催生了机器的使用,从而带动了煤炭和生铁的发展。人们认为1780年左右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1850年,英国建造了“水晶宫”,是当时欧洲最宏伟的建筑。1851年英国就在水晶宫中举办了第一次世界博览会EXPO (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当时在位的女王是维多利亚女王,也是英国最鼎盛的维多利亚时代。这次EXPO标志着英国的富裕和强盛达到了顶峰。到了1850年,英国的工业产值已经超过了农业,英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到了1860年,工业产量占全世界的40-50%,对外贸易额是全世界的1/5-1/4. 英国 = 全世界。英国想打谁就打谁,成了称霸世界的国家。英国来到了中华帝国,而中国抵挡不住英国了。当时的英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霸权。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在政治方面什么都不做,也造就了维多利亚时代。当时普通人的生活也极其富足。维多利亚女王受到了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的影响。纺织、煤炭、钢铁、造船是当时的支柱产业。
制度:工厂制。工业革命之前,制造业是以家庭、作坊为单位的,工业革命诞生的工厂将大家聚集起来,大大提升生产效率。厂房中很多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这与之前作坊生产时的分工完全不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分工就是生产力。机器的基础就是分工。工厂制的精髓不在机器,而在分工。工业革命结束时,大部分产业都完成了向工厂制的转变,工厂可以没有机器,但是必须分工。亚当斯密:自由竞争 free trade。早期重商主义注重财富和货币积累,晚期重商主义其实是重工主义。在工业革命后期,其实转变为了自由主义(1815年以后)。在自由主义领导时期,英国已经不注重对外扩张殖民了。在自由主义思想下,建立帝国是建立”无形帝国”,不为了地盘,只为了贸易。
在英国的产品还没有质量过硬价格低廉的时候,英国通过坚船利炮打开市场、垄断行业来进行倾销。当英国的产品已经价格低廉质量过硬时(1850年),英国放开了垄断,开始了”自由贸易”,一方面因为没人能有实力跟他竞争,另一方面是亚当斯密的思想传播,还有就是维持殖民地还需要额外的经费和人力。英国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外贸持续增长,也正是这样使其变成日不落帝国。
美国独立以后,法国又活了过来,与英国争夺海上霸权。英国发动了”反法战争”,一直打到1815年。反法战争的胜利确立了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也重建了第二帝国,扩大了英国殖民地的范围,还完成了从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的转型(1815年,书P139)。
-
英国的霸权来自何处?英国的工业革命如何能爆发?为什么工业革命爆发在英国?
这个原因在政治领域。 贵族寡头制 (aristocracy) 为英国创造了轻松稳定的社会环境,老百姓可以信赖政府,英国普通老百姓的创造力被激发出来,导致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中的创造发明。人们的创造力并非不存在,而是被压抑。社会的束缚和政治的压抑使得人们存在的创造力无法释放。
例子:传统制作袜子的方法是用勾针来制作,在工业革命中,人们使用了一个工具来帮助织袜子,这个工具大大提高了制作袜子的速度。但是这个工具在16世纪已经诞生了,这个工具在诞生后得到了英国王室的禁止,因为这个工具会取代传统工人。
工业革命不发生在专制统治时期,也不发生在多数人的民主时期,而就发生在贵族制时期。其他国家崛起和工业革命都发生在贵族制时期。英国对世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之无愧是世界大国。
瓦特当时的收入来源不是蒸汽机工厂,而是来自于反复转手的高效蒸汽机发明专利。英国最早建立起专利法,这对英国自然科学发展有着深远意义。美国也受到英国的影响,极为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甚至将其写入了联邦宪法。
-
-
英国经济发展道路
分工制度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是无数工人遭遇了无穷的苦难。“曼彻斯特的阴沟里流的黑水都是黄金”,然鹅曼彻斯特的居民平均寿命是三十多岁。这一切都是**”自由放任“**的后果。亚当斯密的观点就是:国家远离经济领域,国家只起“守夜人”的作用。当时劳动人民的工资低、劳动环境差,为了压低成本,为了在自由竞争中脱颖而出,政府千万不干预经济。亚当斯密的理论是双刃剑,英国当时的经济发展道路是有问题的,为其他国家的发展留90下了深刻的教训。
走向现代议会民主
社会上有些错误的认识,以为工业革命之所以爆发是因为英国存在着民主制度。事实是,先工业革命再又了民主制度。工业革命爆发的时候英国的政治制度是贵族寡头制度。工业革命之前,社会结构比较简单,一部分是有土地的人,另一部分是没土地的人,社会结构以农业为基础。工业革命之后,土地的力量越来越薄弱,资本的力量强大了起来,出现了两个社会集团:“资本家”(企业家工业家雇主)和“工人”。光荣革命之后这两个阶级都是无权阶级。尽管资本家阶级钱多,但是权力仍然掌握在贵族手里。随着发展,这两个角色都会对“贵族寡头制”表示不满。最终通过和平改革方式完成了现代民主制度的改造。
工业革命刚开始时,英国开始“议会改革运动”(将权力从200个贵族手中分给大家),并持续了很长时间。一直到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才和平完成。当时的“旧制度”是光荣革命以后出现的“贵族寡头制”(与法国不同)。这第一次改革力度很小,但确实是英国向民主制度迈出的第一步。之后英国又通过五次改革(1866-1867, 1866-1867,1844-1845,1918,1928)才达到了目前的民主代议制度。一个很大的误区是:人们认为英国出现民主制度很早,但其实英国直到1928年才建立起了真正的民主制度。但是到1928年,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已经丢失了。这次长时间的民主改革使得依法治国深入人心。
英国的衰落
殖民地:巨大的包袱。随着世界范围内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英国在世界各国的殖民地成了英国身上巨大的包袱;英国不仅很难挣到钱,而且还需要投入巨大的管理成本。从19世纪后期开始,德国美国迎头赶上。1880年以后美国在经济上已经赶超了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英国的衰亡。最后在20世纪,大英帝国解体了。
英国衰落的原因有如下几个。
- 英国丧失了它原来在工业和科技上的巨大优势,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上无所作为,根本比不上同期的德国和美国。英国政府缺乏对科学研究的支持和鼓励,而且英国传统资产阶级(新)贵族抵制新技术运用。
- 没有及时调整经济结构,保留着英国陈旧的经济特色。新兴工业一直在英国占比很低。而且英国经济对外依赖很高,严重依赖殖民地经济。保罗肯尼迪:”英国依赖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是一个战略弱点。”
- 英国的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影响了效益的提高。
- 教育落后给经济带来致命的打击。与德国美国重视教育普及相比,英国的基础教育不健全。而且英国的高等教育培育出的人才很少流向技术领域。
- 英国人丧失了企业家精神,国家失去了活力和上进心。总的来说,杀死英国的是”英国病”。
🕙时间轴
0世纪以前:凯尔特人。
0世纪-5世纪:罗马人统治不列颠,称为罗马不列颠。
5世纪-1066年:盎格鲁-撒克逊人(日耳曼人的分支)以部落形式统治不列颠。
1066年诺曼登陆:法国人威廉入侵英格兰,此后以欧洲封建的制度统治英格兰。
1215年:失地王约翰打仗征税引起不满,签订了《大宪章》,限制国王权利。同期,议会渐渐形成。
1337-1453年:英法百年大战,最后法国彻底把英国人赶了出去(圣女贞德团结了国家)。
1455-1485年:两派贵族为了争夺王位打的战争,最后两败俱伤。
1485年:威尔士的亨利七世建立都铎王朝,民族国家形成。后来还有亨利八世。
1558-1603年:伊丽莎白女王时期,英国达到鼎盛。
1588年:英国海军战胜西班牙Armada无敌舰队,标志英国海上霸权开始。
1603年:都铎王朝结束,来自苏格兰的詹姆士一世即位,斯图亚特王朝开始。后面还有查理一世。
1640年:英国革命爆发。
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议会发表宣言:权力属于人民。而后克伦威尔当权。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
1660年:查理二世即位,后来还有詹姆士二世。
1688年:光荣革命,威廉三世和玛丽即位。
1780年左右:工业革命开始。
1783年:美国独立。
1798-1815年:英法海战开始,抢夺海上霸权。1815年之后,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代替了重商主义。
1850年:EXPO在水晶宫召开,英国达到全盛时期(维多利亚时代)。
1914年:一战开始。
1928年:真正的民主制度建立。
法国🇫🇷:用革命改变世界
从之前的内容我们已经知道:欧洲的国家想要成为一个大国,就先必须要摆脱外来的殖民统治,构建现代民族国家(民族解放运动);而且要打破封建制度,将国家统一起来。
地理位置和历史
法国是一个六边形:三边陆地三边临海,与英国隔海相望。
旧石器时代法国就有人居住了,30万-12.5万年以前就有人住在法国。12.5万-4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属于远古人类)也居住在欧洲大陆。到了中石器时代,古人类在岩洞里创作岩画和雕刻。这些艺术很可能是宗教和巫术用途,帮他们打猎给他们心灵慰藉。新石器时代 (BC7000) 克尔特人遍布整个欧洲(目前与克尔特人/凯尔特人血缘最近的是Wales和Ireland),公元前五世纪高卢人出现。凯撒大帝率领罗马大军攻占高卢(法国地区),此后高卢成为罗马帝国的行省。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跟蛮族(日耳曼人)入侵相关,即日耳曼居民入侵了罗马,然后在法国境内就出现了由日耳曼部落建立的国家,如西哥特王国(410年)、勃艮第王国(443年)、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的创始人是克洛维。法兰克人是日耳曼人的组成部分,克洛维在年轻时就是法兰克人的领袖,很会打仗,这样克洛维就去征服了现在法国境内的土地,建立了法兰克王国。日耳曼部落的习惯做法是:国王需要选举产生。日耳曼人进入罗马之前都是异教徒(信仰多神宗教),但是进入罗马之后就慢慢接受了基督教。克洛维就是日耳曼人中最先接受基督教的人之一,接受了罗马教皇的洗礼。
封建社会
克洛维建立了墨洛温王朝,仍然是分封制度。土地分给了跟着国王打仗立功的人。领主去世后,按照日耳曼的习俗,土地应该平均分给每个儿子去继承。这样儿子们就会相互打仗。法兰克王国就这样无休无止分裂、战争。
宫相查理·马特大权在握,国王大权旁落。“马特”之意是大铁锤,他对内对外的打击力度都很大。矮子丕平是查理玛特的继承人。他们改变了土地分封制度,采用了采邑和兵役制度,把土地分封和军事义务联系起来。国王会跟大贵族要求提供兵力,那么大贵族又将土地分给中等贵族,条件是中等贵族上交兵力,大贵族给中等贵族给地。这样西欧/法国地区的社会变成一堆碎片。法国是很典型的西欧封建社会。(与德国的容克有何异同?)
矮子丕平751年篡权建立了“卡罗林王朝”,它最著名的人物是”查理大帝“(查理曼 Carolus Magnus,771-814年在位,是矮子丕平的儿子)。查理大帝在位期间,卡罗林王朝达到顶峰,占了大半个西欧。卡罗林帝国三分奠定了德国、意大利、法国的样子。查理大帝被称为欧洲之父 (Pater Europae),扑克牌的K印的就是他。帝国三分之后法兰西王国的雏形就有了。
卡佩王朝(987-1328)确立了封建制度,国王即将下台时钦定自己的儿子当国王,但还是要经过选举。这样王位世袭制慢慢形成。小国王,大贵族:国王控制的土地非常少,基本集中在塞纳河附近(Paris和Orlean之间),这些土地被称为“法兰西岛”。卡佩王朝刚建立时国王权力极小,贵族权力极大,这是法国在中世纪最大的特点。路易九世(圣路易,1252-1270)和菲利普四世(1285-1314)扩大了王权。
法国最大的忧患来自于英国,因为法国贵族曾经带着军队入侵英国。法国贵族在英国生活了几个世纪以后,法语都不会说了,但还有土地在法国。安茹王朝也是一个在英国形成的法国人控制的王朝。安茹王朝在英国和法国都占据了大量的土地(西法国)。约翰王在位时期把当时英国占的法国的土地都丢光了,所以叫做失地王,也签署了大宪章。
14世纪是法兰西最紧迫的时刻。英王爱德华三世率领大军攻打法国,开启了旷日持久的英法百年大战(1337-1453)。爱德华三世以其母亲的名义要求继承法兰西的王位,然后战争爆发,这是直接导火索。刚开始的时候英国常胜法国常败,因为当时英国王权已经开始向民族集权的王权发展,而法国没有整合起来。英国是国民军,而法国是封建骑士军队(土地分封原则,要服兵役)。一旦没跟上时代潮流,就会吃亏,落后就要挨打。骑士军队装备精良,骑着大马(阿拉伯马),带着盔甲,拿着长矛。英国军队是弓箭手,由自耕农组成。英国弓箭手射的就是马腿,骑士下马之后因为armour太厚,行动不便。所以法国经常输。
英国对法国的战争是非正义的,因为是侵略战争。在部落制度下,封建领主来自哪里都无所谓,服从的都是抢领地的原则。一旦国家和民族意识形成之后,法兰西人意识到英国人在侵略法国,这样法兰西的力量就会凝聚起来。引发民族团结的人就是圣女贞德。她是农民的女儿,13岁的时候就说她收到了上帝的召唤,要让她去拯救法国。当时英法签订条约:法国国王去世之后,英国国王就要继承王位。这样一个英国国王就来继承了法国王位,法国要亡国了。而法国人查理七世(太子)也自立为王,这样法兰西就有了两个政权,而太子处于弱势。圣女贞德给王太子说:我可以帮你。圣女贞德带着一只小小的军队去奥尔良城之后,奥尔良城内的法军志气大振,里应外合将英军大的落花流水。从此,法兰西的民族情绪突然被唤醒了。慢慢的,法军把英国人赶走了。这就是法国的民族解放战争。但是贞德最后被勃艮第军队俘虏,而后重金卖给英军,英军以宗教异端和女巫罪将其烧死,年仅19岁(1431年),而法国查理七世等人冷眼旁观,丝毫不动容。圣女贞德后来被法国视为民族英雄。巴黎圣母院一进门就是圣女贞德。这样就打完了英法百年战争。
在国家权力统一到王权的过程中,国王从小小的法兰西岛中爬出来要统一法国,非常困难。法国贵族的势力财力太大了,国王很难对付。百年大战之后,尽管法兰西民族国家已经有苗头了,但是要统一,还很有难度。百年大战之后法国多次出现战乱的情况。查理七世的儿子路易十一被叫做“国土聚合者”,尽管如此,国家还是处于分裂状态。
胡格诺派(新教,占1/10人口)和天主教(旧教)是法国对立的两派,最后展开了旷日持久的(30多年)战争,使法国彻底分裂了,很多贵族被消灭了。最后亨利四世出现了。瓦卢瓦王朝没留下男性后代,亨利四世有权继承法国王位。
专制时期
亨利是新教徒的领袖。亨利四世放弃了自己的信仰,接受了天主教,目的就是为了让法兰西的绝大多数公民(天主教徒)接受他。“为了打开巴黎的城门,我愿意放弃信仰”。 亨利四世最大心愿是做全体法兰西人民的国王,而非某一教派的国王。新的王朝出现了:波旁王朝。这个王朝重要极了,相当于英国的都铎王朝。这标志着法国走出了封建分裂的状态,进入了专制统治。亨利四世颁布了南特敕令:法国的国教是天主教,但是所有新教教派教徒可以在法国进行宗教仪式,坚持其个人的信仰。南特敕令形成了法国宗教宽容的氛围。但是法国贵族内部宗教分裂的力量还是很强大。后来路易十四撕毁了南特赦令,维护天主教的地位。
亨利四世去世之后,法国花了很长时间才制服了桀骜不驯的贵族们。路易十三时期的黎塞留(红衣主教):极其阴险,极为强悍,不择手段的人。贵族控制着某一地方的实权,贵族任省长。黎塞留保留了省长职位,让其无限风光,但是向全国各地派出钦差大臣(由国王/黎塞留任命)去掌握各地的实权,省长被架空。
路易十四登基时只有五岁,母后摄政,大贵族们坐不住了,投石党运动开始了(1648-1653)。由市民的造反演化成了大贵族们的造反,大贵族分裂的力量爆发,国家统一岌岌可危。反派贵族还跟外来势力(西班牙)勾结,想借助西班牙的力量推翻法国的王权。母后和幼主仓皇逃离巴黎。最后花了好几年时间才平定了叛乱。这种动荡在小小的路易十四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等他掌权了一定要好好收拾这些贵族。最后路易十四 (1643-1715) 成了欧洲专制主义的典范。路易十四成为了“太阳王”:光芒万丈普照全国。路易十四在王位上坐了七十多年。路易十四非常喜欢文学艺术,从小练习芭蕾,扮演过阿波罗,从而被称为”太阳王”。他也创立了很多音乐艺术舞蹈学校。路易十四时期的沙龙和咖啡馆文化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路易十四文治武功。凡尔赛宫金碧辉煌,花园望不到边,欧洲园林建筑集大成者。维也纳美泉宫就是仿照凡尔赛宫建造的。建立凡尔赛宫的目的就是收拾贵族,让各地最厉害的贵族来凡尔赛宫居住,目的就是看着贵族不让他造反。给贵族奢华生活,给各种头衔,名誉、地位、空的头衔。这样就把法国贵族从那些好斗武夫变成了彬彬有礼的宫廷贵族。欧洲宫廷礼仪从这里开始:芭蕾舞、歌剧、宴会、行礼走路。。。这就是路易十四的软刀子:贵族们都被”文”化了,不再造反。法国分裂的状态被完全抑制住了。路易十四还提倡重商主义,开始殖民扩张,路易十四重要的谋臣科尔贝是欧洲著名的重商主义者。法国在美洲的地位就是当时奠定的: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这也就解释了New Orlean的来源。在殖民时期,原来的路易斯安那是一大块土地,比英国建立的13个州更大。法国还在非洲占据了大片殖民地。
专制时期的问题。在发展中,王权和贵族/人民之间的对立在路易十四执政时期也变得很明显,这与英国很相似。专制王权需要打击的是军事贵族(有封建领地的)。但是在打击旧贵族的时候,必须要扶持一批拥护王权的官僚贵族。官僚贵族体系的效率很低,他们这些人都向国王负责,出现的状况是“报喜不报忧”。官僚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效率降低,贪污腐败滋生。路易十四想要改变这些,也设立了一个“廉政公署”,一时间官僚队伍鸡飞狗跳,但是最后廉政公署没有做下去,贪污还是很严重。
在法国,贵族和官僚可以花钱购买,公开标价。在王权认为,这种做法是摆脱议会制度束缚的办法。这种做法的结果有很大的隐患。法国的贵族/官员算是进入了特权阶级,特权阶级的最大特权不纳税。法国贵族不能从事和其身份不相称的工作,不能经商、写作、挣钱等(英国贵族可以干任何事情,英国18世纪的经济发展是贵族带头的,在英国,经商不丢人)。通过买官买爵,这些富人成了贵族,但是失去了从事经济活动的资格。这样就将有能力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关在了贵族的笼子里,这对于法国经济发展不利。在法国最有义务和有能力纳税的人不用纳税,这样国家的税务就压在了最穷的人身上。这个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当政府特别需要钱的时候,政府就将更多的职位爵位卖出去,这样纳税的人就越穷,这是恶性循环。沉重的赋税全部压在第三等级身上。
Anyway,路易十四具有雄才大略,带领法国走上了重商主义的高峰,陆军极其强大。路易十四是个好大喜功的人,喜欢打仗向外扩张。1688年-1715年(路易十四去世),战争就没有停止过,消耗了大量金钱。法国国库空虚,财政紧张。31年战争中引发的税收问题是导致1789法国大革命的重要因素。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治完全是摆设了。
路易十五是路易十四的曾孙,是个花花公子,是数一数二的昏君。路易十五的两个情妇对法国政务的干涉比路易十五更强。路易十五也当政了六十几年,国家也一团糟。路易十六(1774美国革命-1793)是路易十五的孙子,个人品质不坏。路易十六很会做锁、木工,但是不是个做国王的料子。法国还有志愿军去美国打仗(帮助美国摆脱英国统治),然后财政危机,政府几乎破产。于是政府要下决心进行财政改革:让不纳税的特权阶级交税。但是这些贵族很难接受,祖祖辈辈的特权被剥夺真的很难接受。实际上法国的钱很多都用于保护特权阶级的存在而花的。这个可笑的矛盾越来越大,最后无法解决。1787年,政府正式宣布要进行财政改革,受到了特权阶级的强烈抵制,国王成为了三个等级共同讨厌的对象。等级会议已经175年没有召开,于是贵族和高等法院把破产的责任推到了三级会议上。路易十六召开了三级会议,从而革命的火焰也被点燃。这就是法国大革命。 三级会议上第三等级的愿望没有被满足,路易十六反而粗暴地拒绝了他们的请求。1789年,法国大范围农业歉收,使得1789年成为了法国历史上的转折点。
法国大革命
1787年是显贵们的革命;1789年,显贵们的革命变成了第三等级的革命。贵族们意识到第三等级的利益就是国家的利益时,革命的火焰已经越烧越大。法国革命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与英国一样,想把国家最高权力交回人民/国家手里。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将权力抢回了人民手中。
- 斐扬派统治1789-1792:1789年7月14日第三等级的平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正式爆发。法国制定了第一部宪法《人权宣言》,这也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人生而自由且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自由平等博爱开始传播。按照宪法来看,法国似乎已经完成了“光荣革命”所要完成的任务了,国王的权力已经被很好限制了。路易十六向法国宣誓,他要成为立宪君主,服从法律规定,接受议会的决定。但是实际上国王已经和贵族站在了一起,反对法国革命带来的后果。路易十六只是表面上统一,但私下里还想颠覆。他承认立宪实际上是逃亡过程中被抓回巴黎时被迫进行的。从革命开始时,法国贵族开始向国外流亡,组织武装力量反攻,勾结外部力量,试图恢复专制统治。
- 吉伦特派统治1792-1793:1792年9月22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路易十六被斩首。法国闹革命的时候整个欧洲都没事干,都来反对革命,支持专制王权。反法同盟外部压力很大。所有欧洲国家都想扑灭革命烈火。保卫法国和保卫革命等价了。当时只有两个选择:将革命进行到底(将法国内部反对革命的人完全打败,而且要把外来的侵略军全部战胜),或者是被欧洲其他国家扑灭。
- 雅各宾派统治1793-1974:吉伦特派没法战胜外来的反法同盟,所以雅各宾派当政,实行了恐怖政策,涉嫌叛变共和国的人都被赶上了断头台。雅各宾派赶走了外国军队,赢得了战争的胜利。雅各宾派的代表人物是罗伯斯庇尔。最后被热月政变处决。
斐扬派(大资产者,自由派贵族的统治)—> 吉伦特派(社会的中间等级的诉求):革命深入,社会中更加激进的派别控制了政权,政权往下移动了。
吉伦特派(社会的中间等级的诉求)—> 雅各宾派(社会中下阶层的政治诉求):政权更向下移动了。最低阶层的人叫无套裤汉(上层人的穿着奢华,裤子外边会套一个灯笼裤一样的装饰,下层的劳动民众就不套裤)。调动社会下层的力量很重要。雅各宾派让整个社会下层感到革命是在声张下层的利益,所以得到了无套裤派的支持。
在雅各宾派统治时,更激进的疯人派想要代替雅各宾派,但是没有成功。钱乘旦:疯人派代替雅各宾派是不可能的。革命的转手取决于革命的目的,如果目的达成,那就没必要转手。 雅各宾派已经得到了底层人民支持,所以更激进的派别就不可能代替雅各宾派。
法国革命是一个很典型的革命规律,在日后这种规律得到了不断的重复。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委内瑞拉??)革命的转手能否成功,关键要看革命的任务目的是否完成。法国革命与英国革命相比,敌人更多更残暴,所以需要动员更多的更底层的人民。法国大革命持续的原因之一还在于法国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伏尔泰(1778年逝世)批判了旧制度,”使人们认识到,自己是人”(马克思说的)。卢梭(1778年去世)描绘了想象中的新制度。他们的著作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常读的作品。
革命的规律:上升,退潮。法国革命的高潮就是雅各宾派的专政。革命的转手意味着动员越来越低层人民的力量。俄国革命中没有领导权的转手,所以俄国革命失败了。中国当时内忧外患,只有中国共产党联合了底层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法国革命的阵营是按照社会阶层划分的,但是英国革命的两派的社会成分是一样的。法国革命中,王权和贵族是一派,第三等级是一派。第三等级是除了王权贵族僧侣之外的所有人。英法在社会力量配置上不一样。英国,无论哪边赢,社会结构不会变。所以英国革命以妥协告终。但法国完全不同,如果贵族赢了,那么原来的社会体制保留,如果第三等级赢了,那么原来的社会体制消失。这就是革命的两种类型。
法国革命退潮的第一步是热月政变,处决了雅各宾派的代表人物,之后出现了督政府(1795-1799)。督政府时期非常混乱。推翻旧制度之后需要建立新的制度,英国没有建立新制度,所以亨利复辟了;法国也一样,革命迷失了方向。在英国,克伦威尔出现了;在法国,拿破仑出现了。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成立了执政府,1802年击败第二次反法同盟。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是民众选举的。拿破仑是一个强有力的军人,当时法国人希望法国社会安定繁荣,并且能够称霸欧洲,所以公投选了拿破仑。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之前的制度消失,而新的制度还未制定,这样混乱的社会就需要一个军人拿着枪杆子整顿社会,这就是拿破仑的用途。拿破仑刚上台时颁布了民法典(1804年正式实施),让民众看到了社会稳定的希望。
在拿破仑统治之下,议会完全不起作用,只是装门面。拿破仑时期的宪法/法律完全由拿破仑控制。但拿破仑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革命成果,革命理想,拿破仑法典等,在拿破仑控制了法国之后,他带领着军队去征服整个欧洲,结果把欧洲整个都征服了。拿破仑还把自己的民法典和法国大革命思想带到了拿破仑侵略的每一片土地上。拿破仑帝国完全建立在拿破仑一个人手上,拿破仑失败的话帝国也就崩塌了。拿破仑兵败俄罗斯。俄罗斯一把火把莫斯科烧掉了,留下拿破仑军队在废墟上占领了莫斯科。实际上俄罗斯是一个没有心脏的国家,并不是占领了莫斯科就占领了俄罗斯。所以拿破仑军队不得已撤退,俄国军队也跟在后面追,骚扰拿破仑军队(敌进我退)。最后拿破仑败了,第一帝国解散了。”绝不应该让他们的国家听任一个人摆布。”
拿破仑失败之后,法国也复辟了,原来被推翻的波旁王朝的国王被请回来。路易十八坐着反法联军的战车回到了巴黎,当上了国王(1814-1824),刚开始也说要立宪,实际上马上恢复了专制。路易十八的弟弟查理十世在位时(1824-1830),法国的专制统治完全恢复了。(英国在这个历史阶段时出现了光荣革命,这里查理十世就好比查理二世詹姆士二世)。法国马上出现了1830年七月革命,自由引导人民。七月革命诞生了七月王朝,它是一个立宪的王朝,路易飞利浦出任国王。他父亲是奥尔良公爵,地位很高(在波旁王朝时期)。法国革命爆发之后,这位公爵同情革命,他不姓波旁了,改姓平等。路易飞利浦:手拿雨伞的资产阶级国王。(塞纳河的傍晚非常美,这个时候人们常会看到一个穿着黑燕尾服戴着黑礼帽拿着雨伞的国王。这是资产阶级的打扮,贵族穿的是花花绿绿的浮夸衣物。)到了七月王朝,建立新的政治制度的任务就基本完成了。然而法国人的理想不限于此,他们不要国王。
法国人继续采用革命的手段追求自由平等博爱。英国从1688年之后,虽然政治也有翻新,但是再也没有暴力革命了。法国人从法国大革命开始,持续革命了一个世纪。法国:暴力 (back and forth)、跳跃的革命道路。英国:和平、有序的革命道路。
上次讲到的1830法国七月革命的结果与光荣革命相似,但是1830革命是暴力的革命。革命之后出现了七月王朝,出现了资产阶级国王,也出现了君主立宪国家。1848年,法国再次爆发革命,这次革命在欧洲整体革命的背景中爆发,这次革命点燃了西欧很多国家革命的火焰。1848年到1851年三年就走过了之前几十年(1789-1830)法国走过的路:从上到下一个一个一层一层革命。这两次革命中出现过的派别都可以一一对应。革命是有规律的,革命是按照它的逻辑进行的。路易·波拿巴通过全民选举得到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然后第二年他就当上了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皇帝,号称拿破仑三世。这位波拿巴是第一个拿破仑的侄子,把自己成为拿破仑三世,也有“小拿破仑”的叫法(有点鄙夷)。拿破仑三世在统治晚期慢慢开放了政治制度的束缚,出现了自由主义的帝国。小拿破仑在英国住过很久时间,他对英国的政治制度很熟悉。于是拿破仑三世慢慢改革,使其向自由主义发展,向立宪的制度发展。普法战争爆发,法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法国被卷入战争,很快法军失败,第二帝国崩溃。
这次崩溃引发了1870年革命,这是法国最后一次暴力革命。革命过程中出现了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的第一次武装暴动。巴黎公社建立了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权。这次革命导致了第三共和国的出现,政治体制又发生了变化。从1789到1870年将近100年时间里,法国大大小小革命接连不断,出现过三个共和国、两个王国(波旁和七月)、两个帝国。法国给世界留下的遗产就是他的革命,后来的很多革命都效仿这种革命的规律。英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工业革命,但是英国在政治制度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创造。法国革命的政治遗产是法国作为世界大国的鲜明特色。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是偷偷摸摸出生的。三支保皇派:波旁派、七月派、帝国派(拿破仑派)。人们期待着这三支保皇派中的任何一个都有可能恢复君主制,可是这个情况没有出现。其实是:由谁来复辟君主制,这三支派别的观点完全不一致。三派人商量来商量去,决定让波旁派的某伯爵先当国王(这伯爵已经时日不多了),再让七月派的某伯爵继任(七月是波旁的一个分支),拿破仑家族被晾在一边了。这个办法就被三派接受了。当国王的王冠都准备好了,然而这时候出现了一个事件:复辟后的政权用什么国旗。从1789年革命以后,法兰西民族就认定了一面旗帜,就是三色旗🇫🇷。三个颜色:红和蓝是巴黎市的颜色,中间的白色是波旁王朝的颜色。但是伯爵不同意,他要用白色百合花旗,暗含着他要恢复专制君主的制度。伯爵说:他宁愿不要王位他都要那面白色百合花旗。这就陷入了僵局。罗马教皇:就为了这块破布,你就放弃王位?!最后,三个保皇派开始了共和执政。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就这样出现了。
为了国家治理,法国国会通过了一系列的临时条例。其中一个条例中恰好有这么一句话:法兰西共和国的总统由参众两院的议员共同选举产生。这句话是在一个普通法律中顺带提到的。这就是第三共和国的出生证,是第三共和国存在的依据,他的“共和”性质就这么规定下来了。法国人通过100年的革命追求其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然而最后却因为无法实现君主制度而不得已进入了共和。这反映出了:法国革命是跳跃性的。法国跳到了比理想更远的地方,又跳回了原点,来回跳跃。这就是法国革命的特征。
二战后的法国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戴高乐。戴高乐时期大力发展了法国的经济。1959年法国放弃了阿尔及利亚,结束了殖民主义。1963年法国与联邦德国和解,1964年法国与新中国建交(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1966年退出北约军事组织。
法国的工业化
农业生产力在世界上出现之后花了6000年才覆盖了全世界。工业生产力在18世纪80年代在英国出现,200多年时间工业的力量渗透到了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法国作为与英国一海之隔的地方,是最容易受到英国工业革命冲击的地方。法国就成为了第二个进入工业化的国家。
-
革命对于经济的影响。
”革命解放了生产力“,但其实不见得如此。法国革命了半天,实际上封建的势力没有被破除掉。革命越强烈,动荡也越大。这对法国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
大革命消灭了封建特权,领地等概念都被铲除。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对封建时代领地的分封制度进行了彻底瓦解。法国农民在革命中得到了土地,但是土地完全被破碎化,法国变成了小农社会。这从自由平等博爱来看非常好,但对于现代农业发展非常不利。小农经济的长期保留阻碍了农业发展,法国小农经济的制度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和现在。这也影响了法国工业革命的进展。
-
法国工业化
法国工业化叫做没有工业革命的工业化,意思是法国工业化力度不够。法国在经济领域始终没有能与英国抗衡。这一直到20世纪二战之后才发生变化:英国陷入了严重的英国病,法国当时的经济才差不多能和英国抗衡。但那时英法都已经不是世界大国。
🕙时间轴
墨洛温王朝:后期懒政,宫相查理玛特当权。
矮子丕平、查理曼大帝(771-814)
卡佩王朝(987-1328):国王权利小,贵族权利极大。
英法百年大战(1337-1453):刚开始节节败退,后来圣女贞德,法兰西民族意识形成。这是i 法兰西民族解放战争。
波旁王朝:亨利四世、南特赦令。
黎塞留:削弱贵族权利。
路易十四(1643-1715):太阳王,凡尔赛宫,强权政治,重商主义。腐败,国库空虚,贵族不上税。
路易十五:昏庸无能。路易十六:锁匠,召开三级会议收税,引起不满,革命爆发。
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1789年颁布《人权宣言》,约束王权。
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1793年路易十六被斩首。反法同盟干预法国大革命。
1794年:雅各宾派恐怖措施,社会大乱。
1795年:督政府,革命迷失方向。
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拿破仑称帝。
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
1830年七月革命:七月王朝建立,国王路易飞利浦。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诞生了。
1848年:欧洲整体掀起革命,法国革命再次爆发,重复了1789-1830年的道路,选出了路易波拿巴,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年:路易波拿巴成为了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皇帝。
1870年:普法战争失败,第二帝国解体。爆发革命,产生巴黎公社,最后也失败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出现。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 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 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查理十世) — 七月王朝(1830年7月政变,路易飞利浦当国王) —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 法兰西第二帝国(拿破仑三世)—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年)。
讨论课
-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法国的旧制度:专制制度
英国的旧制度:贵族寡头制度
路易十四剥夺了贵族集团的社会职能。一个集团在社会中存在,就一定担任着某些社会职能;而贵族集团的社会职能一旦被废除,那么这些人就变成了社会的累赘。一旦贵族不满,他们就会把所有怨气撒在中央政府身上。
英国的贵族从来没有丢掉自己所有的社会功能。英国最早追逐财富的就是贵族。这些贵族一直到20世纪都一直发挥着某种社会功能。英国贵族在地方有着天然领袖地位,英国的地方自治很发达。但是在法国,应该承当地方领袖的贵族的权力被完全剥夺。于是革命爆发之后,法国没有力量制止这场革命。
- 英国革命在教科书上说:资产阶级的财产受到侵犯,所以资产阶级开始革命。事实上当时的斯图亚特王朝保护了资产阶级的财产。事实上,资产阶级贵族的利益没有受到侵犯,英国革命的结构是从纵向劈开的。英国革命要从阶级利益冲突的角度来解释,经常是解释不通的。历史学的主体是人,研究的是人与人的颠覆。按照历史学程式去分析不通时,不妨以人的心态去分析。如果英国某个城市的贵族是支持国王,那么这个城市所有人都支持国王,反之亦然。所以英国就按照这样的模式分成了两半。另一个表面现象是:支持国教的人也支持国王,反之亦然。这种区分在革命开始前半个世纪多就已经开始了。
期中作业:很小的小论文,论文题目:讲过的一些国家作为世界大国期间的、你认为非常重要的方面,写一个小论文。字数:2000字左右即可。Deadline:考试之前的两个星期交。
4. 资本主义的军国主义强权国家
德国🇩🇪
地理位置
德国地理位置处于欧洲的中间,这样一个地理位置给德国后续历史发展埋下伏笔。德国历史上边疆是不确定的,经常东西移动。这是一个很大的特点。
民族
德国的民族也有点复杂。两个概念:日耳曼人和德意志人。这两种人不完全一样,但人们经常混淆。日耳曼人是古代罗马存在时在罗马边界以北的蛮族。罗马人把这些蛮族都叫日耳曼人。日耳曼人包括很多很多具体的人种。德意志人只是日耳曼人的一个小分支。
中世纪的德意志:分裂
德意志国家的出现相对而言较晚。法兰克人建立法兰克王国,君主是查理曼大帝,当时就叫神圣罗马帝国。他在位时将法兰克王国地域范围扩展到非常大,他孙子在位时期,疆域分裂(843年),西边是现在的法国,南边是意大利,东边是德国(东法兰克王国)。920年,亨利一世将东法兰克王国改名为德意志王国,于是德意志国家出现了。到了这个时候,德意志人的概念得到了广泛认同。亨利一世的后代奥拓一世非常强势,对其国土进行了大规模扩张,实行中央集权的政策。罗马教皇当时受罗马城内贵族的限制,然后奥托带军入侵罗马城,帮了教皇的忙。于是教皇给奥托封了一个“罗马皇帝”(962年)。奥托也试图恢复古代的罗马国家制度。欧洲人脑子里对罗马的记忆确实是非常强烈的。
到了11世纪,德意志把自己叫做“神圣罗马帝国”。在中世纪,德意志国家不断分裂不断破碎,其根本原因还是土地分封制度。奥托一世刚刚建立了“罗马帝国”之后,中央权力比较高(一个世纪以内集权不错)。在当时西欧四分五裂情况下,奥托一世的集权程度还是很高的。结果慢慢的地方诸侯实力越来越大,集权越来越弱。有三支力量与皇权争夺实际控制权:一个是教会。教会经常需要寻求皇帝和军队去保护他们,慢慢形成了教皇和皇帝相互支持相互利用的局面。(在中世纪,”the emperor“ 指代的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其他地方的都是国王king,只有德意志是皇帝。)但是教会越来越不满意这个情况,一直到格里高利七世与皇帝亨利四世发生了严重冲突。格里高利就开除了皇帝的教籍。
中世纪的教会有什么力量?国家有军队支持,但是教会没有军队。教会教皇是精神的力量,但是可以转化成世俗的力量。教皇可以宣布世俗的君主/诸侯违背了上帝旨意,违反了教会的意志,他不配作为天主教徒,是上帝的叛徒。被教会开除意味着这个人可以不受上帝的保护,那么其他的贵族就可以制裁这个被剥夺教籍的人,就可以派兵攻打、占领土地等等。亨利四世被开除之后,就跑到教皇居住的地方,天寒地冻,赤脚披毛毯就等教皇出门,向教皇道歉认错,等了三天。结果教皇开恩,就恢复了亨利四世的教籍。这件事情叫做卡洛莎事件(1077)。这件事之后皇权就受到了很大的打击。等亨利四世恢复过来之后,他又派兵攻打意大利,将格里高利七世驱逐出去了。
在教权和皇权斗争时,皇权与贵族也一直在斗争。早起德意志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五大公国:法兰克尼亚、萨克森、图林根、士瓦本、巴伐利亚。这些地方是公爵主导的,皇权对他们的管制能力相当有限。在1232年,帝国的文书中出现了“邦君”的概念:即诸侯之类的地方领主,地方不服从中央管辖。结果1232年,德意志帝国对邦国进行了正式承认。邦君甚至都具有关税、铸币等权力。皇帝们感受到教皇压力后,他们希望能够得到贵族们的支持,所以皇帝就去跟贵族们示好。于是皇帝们就要向地方贵族们(邦君)作让步。教会也可以从皇帝那里得到封地,也成为了教皇国。
这种情况到了1356年变得非常严重,当时的皇帝是查理四世。他为了联络贵族,他就下大了一道“黄金诏书”,意思是承认邦君们在地方治理过程中具备几乎完整的君主权力。在各邦国内的统治者具有事实上和皇帝一样的权力:立法、司法、行政、收税、铸币、开战等等。一个国家的几乎所有权力都被出让给地方邦君了。管理”德意志神圣罗马国家“的人已经不是皇帝了,而是地方的邦君们。
德意志神圣罗马国家的皇帝是选出来的。欧洲历史上具有选举皇帝的传统,而世袭制出现的比较晚。在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的时候,他们还处在部落阶段,而部落的酋长都是选举产生的。所以这种现象就维持了很长时间,慢慢演变成国王皇帝也需要选举。后来所谓的选举是由大人物们参与选举的,事实上是大人物们讨价还价(遇到弱势候选人)或者是走过场的形式(遇到强势候选人)。1257年,出现了比较固定的“七选侯”来选举皇帝。后来的皇帝都是走这个程序。7个选侯中3个来自教会的大诸侯(科隆、美因茨、特里尔大主教),4个世俗诸侯(X,X,勃兰登堡公爵、波西米亚国王)。波西米亚是后来的捷克。选侯们在德意志国家的大大小小诸侯中地位最高。这些选侯通常选出来的都是无能的皇帝,选出小孩、笨蛋等等。从而,这种历史悠久的选举办法反而破坏了德意志的中央集权。通过选皇帝,德意志国家更加破碎了。
皇权还需要与城市争夺控制权。德国的城市部分具有自治权力,事实上是在皇权与贵族权力抗争中形成的。自治城市往往可以摆脱皇权和地方邦君的控制。自治城市的出现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中央集权。地方权力(贵族)和中央权力(皇帝)存在着很大矛盾(在整个中世纪无法克服),皇权为了加强自己,常常愿意与城市结成同盟关系,这对皇权在经济和政治方面都有好处。然而皇权越来越虚弱,城市觉得自己没法从皇帝那里得到保护。因此出现了自治城市的同盟。这种现象在欧洲其他地方很少见到。最著名的是莱茵城市同盟、士瓦本城市同盟、汉萨城市同盟(商业势力极大,城市之间促进经济发展,不收关税之类的)。这些同盟实际上变成了国中之国,中央权力受到了更大的破坏。
宗教改革与德意志的破碎
一个国家要发展,就要先走出中世纪、走出分裂的状态。而德意志的命运是越来越破碎。在欧洲其他地方,宗教改革往往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国家的统一(英国宗教改革之后统一,法国反对宗教改革之后也统一);但是在马丁路德的故乡德意志,宗教改革并没有促进统一,而引起了更大的动荡和分裂。
马丁路德是一个教士,他在读圣经的时候,提出了与当局天主教认知完全相反的结论:因信称义。基督教是关于罪恶的,人生来有罪,罪并非来自自己,而来自人类鼻祖亚当夏娃,这种罪从那时候就延续下来,这种罪叫原罪original sin。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能够思考了,这就是原罪。人类需要得到上帝的赦免,一种方法是不断的做好人做好事让上帝看见,另一种看法是人类不知道上帝会赦免谁,上帝赦免谁是早就设定好了的,人类就不要揣摩上帝的想法,人做好自己的人就好。很长时间罗马天主教廷都认可第一种看法。教会是上帝的使者,向人间传达教义。天主教会的言行就是人们需要遵守的原则。人们需要做好事才能得到上帝的赦免,一种办法就是给天主教会捐钱。天主教会发售一种赎罪券,买的越多越虔诚。钱可以抢,抢来的钱用来买赎罪券,那么这个人就越会被赦免。所以人民特别讨厌这种制度。
马丁路德就去贴了一个《九十五条论纲》(1517年),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字报,结果在欧洲烧起了燎原大火,开始了西欧的宗教改革运动。当时德意志皇帝是查理五世,是强势的皇帝,是两大家族(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西班牙开国之君伊莎贝拉费迪南家族)的后代。这个人坚定的站在天主教会的一边。他曾经试图给马丁路德定罪,可是马丁路德却逃过了这样一个下场。因为马丁路德的学说中说“天主教会得到的世俗财产是非法的、不道德的、非正义的”。他认为教会不应该有财产,耶稣的信徒都是很穷的人,穷人才能得到上帝信赖。没收财产之后教会才能变成纯洁的教会。马丁路德也提议由贵族和邦君去没收教会的财产,所以马丁路德收到了贵族的保护。马丁路德在审判现场被萨克森抢走了,然后运到萨克森领地上保护起来,著书立说。但这件事发生之后,德国社会一分为二。
这件事不仅造成了理论思想的分歧,而直接导致了宗教战争。士马尔卡登战争(1546-1555)后签订了奥格斯堡宗教合约:“教随国定”。国家君主信仰什么宗教,那么他统治的地区都要跟随他的信仰。这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宗教信仰,对老百姓而言没有太大意义。这场战争中,诸侯们是胜利的。德国在后来统一的时候没有出现过“国教”之类的说法,因为早在“教随国定”的时候就没有国教了。(英法都有国教,英国是Anglicanism,法国是天主教)这个合约的签订不是因为德国人开明,而是战争打到无可奈何之境地了。
三十年战争(1618-1648)非常惨烈,而欧洲所有政治力量和西欧所有强大国家都卷入进去。这造成了巨大的历史后果——把德国整个打烂了。“扔出窗外事件”(1618)、威斯特伐利亚条约(1648):第一次以条约的形式确认了民族国家的体系。但是德意志恰恰被这项条约变成了没有可能再成为一个民族国家,直到200年以后德国才再次试图统一。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以后,德国就已经落后了200年,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有了360个诸侯领地,有1000多个帝国骑士领地,50多个帝国自治城市。三十年战争刚开始是宗教战争(新教旧教),刚开始旧教(皇帝)经常打胜仗,但是每次皇帝赢了,就会有一个外国军队把皇帝军队打败。慢慢的战争性质就变了。欧洲其他已经形成民族国家的国家,为了不让德意志形成民族国家,就参与进来打仗。眼看着皇帝军队大胜(意味着德意志有可能统一),法国(旧教国家)介入,支持新教阵营。法国绝对不能忍受它身边再崛起一个大国。这场战争就以皇帝的失败告终,德国破碎不堪。
奥地利与普鲁士
这1000多个领地其中有两个很重要的地方,一个是奥地利,一个是普鲁士。这两个地方在之后历史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们说的奥地利是哈布斯堡君主国。哈布斯堡是个大家族,在1273年选出了第一个皇帝叫鲁道夫,因为他是一个非常软弱的封建领主,所以被选为了皇帝。到了1452年之后哈布斯堡家族成了德意志封建领主中非常重要的家族,经常可以拿到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位置,变得很重要。他们利用其优越的权力环境来扩充自己的范围。这个家族出现的人物的智商都很高,下巴都特别大,往外突出。他们向外扩张不用武力,经常用计谋和联姻来扩张。到了16世纪,这个家族力量已经很强大了,查理五世时期他们的实力鼎盛,当时统治了部分德意志、捷克(波西米亚)、斯洛伐克、奥地利、西班牙、意大利的一部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当时有人说查理五世都可以建立欧洲帝国了。
查理五世(1519-1556)背景雄厚,家族血脉辉煌,带有欧洲七个王朝的血统。他在很多地方都是靠血统继承领地的。查理五世的父亲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他的外祖父外祖母是伊莎贝拉和斐迪南(统一西班牙)。查理五世去世之后,奥地利的分支还是中欧南欧地区最强大的势力。哈布斯堡君主国的特点是他控制着很多民族的地区,包括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很多部分。我们说历史上的奥地利就是指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地区,而非今天那么小的奥地利。
哈布斯堡国王去统治波西米亚的时候,是以波西米亚最高统治者的身份来统治的,而非以德意志皇帝的身份。所以这些地区的统治者虽然是同一个人,但是它不是一个国家。他的名义是领地自身的最高统治者,而非一个联合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这其实不是专制君主的制度。所以这些地区叫做哈布斯堡君主国,而不是奥地利国家/德意志国家。哈布斯堡君主国在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内,甚至在整个欧洲,确实是一支强大的力量,是一个强大的政治实体。因为哈布斯堡家族的人经常当皇帝,而这个家族就住在维也纳,从而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中心长期就在维也纳。哈布斯堡家族中出现专制统治其实出现很早,对每个领地的统治都是专制的,但是没有形成大帝国的统治。专制统治到斐迪南一世的时候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值得注意,哈布斯堡君主国的领地内民族各不相同。三十年战争后,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者们很难把自己的势力向德意志方向扩张,从而将扩张的方向指向了非德意志范围,比如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等等。即使到一战前夕,哈布斯堡家族还在扩张。然而越向外扩张,哈布斯堡君主国控制的领地内的非德意志人口越来越大,越不容易建立起民族国家。
德意志地区上出现专制制度并不晚。在英国法国,专制制度时间长之后被人民推翻,然后再寻求新的政治制度(宪政等)。但是在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地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从而奥地利就没追赶上时代发展潮流。虽然后来出现过:奥地利帝位战争、玛丽亚特蕾西亚、约瑟夫二世的“开明专制”,但专制都没有被推翻。拿破仑战争之后拿破仑宣布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解散,然后奥地利变成了奥地利帝国,后来又变成奥匈帝国。奥地利国家的政治制度停滞不前,没法赶上时代潮流,没有跟上工业化的脚步。
哈布斯堡君主统治地区非常落后和保守。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出现了火车轮船。英国火车烧煤,但是奥地利火车烧木头,还不让烧煤,因为奥地利领主们有丰富的森林资源,烧木头可以赚钱。而且哈布斯堡领主还说:我坐在皇宫里,看见门前广场上的马车都坐不满,为什么还要修铁路坐火车?
普鲁士的那帮人原来在勃兰登堡,到了后来变成了一个选侯领地。在1415年,霍亨索伦家族(从瑞士发源的)拿到了波罗的海南岸的之前是波兰国王的领地,叫做普鲁士。普鲁士变成了波兰国王的封臣。条顿骑士团是个宗教团体(少林寺),是一个紧密的军事集团。条顿骑士团征服了普鲁士地区,后来这个地方又接受了波兰国王的领主权,而这个领主权在1618年又转交给了霍亨索伦的选侯。所以普鲁士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尚武的传统。三十年战争时期,瑞典军队曾今进入德意志,帮助新教对抗皇帝。当时瑞典初步形成民族国家,打仗非常勇猛。当时的选侯腓特烈·威廉一世(是勃兰登堡和普鲁士的统治者)对此印象非常深刻,他意识到了军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于是腓特烈就试图在普鲁士和勃兰登堡建立军队,但是当时这些地方都是领主统治的(被称为容克,意思是普鲁士地区的领主)。大家倾向于认为容克都是条顿骑士团的后裔。所以腓特烈要建立军队,就必须得到容克们的统一。腓特烈允许容克们在他自己的土地上对农奴们进行无限制的压榨(这是违反欧洲封建传统的),但是容克们要给腓特烈缴纳一笔军费,而且军队的军官只允许容克出身的人担任。这样这位选侯就成了勃兰登堡+普鲁士范围内成为了最有力量的势力,他手里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军队。这样普鲁士与容克和他们组成的军队融为一体。就这样,勃兰登堡+普鲁士政体的军国主义色彩开始形成了,专制统治也出现了。专制统治需要的官僚体系中的人员都是军队里来的,军队可以执行收税等任务,非常高效。
到了1701年,勃兰登堡+普鲁士摆脱了波兰国王的控制,正式成为了普鲁士王国。国王是腓特烈·威廉一世(1713年,这个人跟刚才的选侯不是一个人),也被称为士兵王。他亲自训练军队,自称他自己就是“士兵”。普鲁士的专制权力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到了腓特烈二世(1740-1786),他实行了“开明专制”。在欧洲传统专制统治中,一个理论基础就是“君权神授”。到了法国革命之前,从启蒙运动开始到后来法国革命成功,君权神授已经站不住了。“开明专制”是指维持专制制度,而接受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一些概念,来改造国家和统治方式。“开明”就是启蒙思想的意思,用启蒙思想来强化专制统治。腓特烈二世自称“国家第一公仆”,“我是为人民服务的”。欧洲历史上被称为“大帝”的人寥寥无几,而腓特烈二世就被称为腓特烈大帝。他提倡高效的、带着进步取向的专制统治,活力四射。
普鲁士特别强调教育和科研。因此19世纪的德国引领了电气时代,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普鲁士当时的受基本教育率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
德国的统一
拿破仑战争之后的1815年,维也纳会议(拿破仑被打败)之后,德意志范围内的1000多个领地已经合并成30多个邦国了。为什么合并?因为拿破仑占领这个地方的时候,觉得德意志太乱了,然后拿破仑就给合并成30多个邦国了。这个变化很重要!另一个更加深刻的变化是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出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此之前,居住在德意志土地上的人没有德意志民族的认同感。之前的人的归属认同感都在当地的邦国领地那里。德意志没有祖国,没有统一的德国。在拿破仑战争之后,很多很多知识分子站出来宣传:”我们需要一个统一的德国“。知识分子里面很多著名的,比如歌德:"德意志,你在哪里?"
1848年整个欧洲爆发了革命,在德国燃起了革命烈火。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整整让德国落后了200年。但是1848年的革命是完全失败的。30多个邦国每个都出现了革命,革命的目标是推翻每个邦国的专制统治。英法革命推翻的是整体的专制,而德国革命非常局部化,只为了革各个邦的命。造反者很容易让旧政府垮台,然后坐下来制定宪法,但是旧政府马上反扑,让坐下来开会的革命者束手无策。革命既然失败了,那就要转变革命领导权,转移给下层人民。这是革命取得成功的唯一保障。没有转手,那革命就不能调动更大规模的人民。但是德国1848年革命没有转手没有下放,那些革命者只能发动社会上很小一部分力量,所以革命失败了。在英国法国出现的“革命曲线”(先上升后下降)在德国之类没有出现。
英法革命的任务非常单纯:推翻国王的专制。但是1848德国革命附带了另一个任务:统一德意志。虽然革命在各个邦国出现,但是他们的目的不是统一。一帮知识分子在法兰克福开会,说要建立统一的德意志。这些知识分子手下没有一兵一卒。书生造反,肯定不成。所以书生需要实体力量来统一德意志,他们眼里的实体力量是奥地利皇帝和普鲁士国王。然鹅奥地利皇帝和普鲁士国王在各自邦国是被革命的。于是1848年革命的两项任务互相冲突了。法兰克福的知识分子想把德意志皇冠给普鲁士国王,而普鲁士国王非常不屑一顾:“我永远不会从阴沟里捡起一个王冠“。
就在这时候,帝国境内一些非德意志民族的人开始造反,从而知识分子命令奥地利国王和普鲁士国王去镇压这些造反。这俩国王很愿意,在镇压完造反之后同时把军队开回了维也纳和柏林,全面镇压了1848年的革命。革命完全失败。
欧洲之前的模式是:王权慢慢将各地权力集合起来,形成强大的统一民族国家。但是德国有问题:德国有30多个国王,哪个国王最有资格来集合权力?皇帝吗?皇帝的中心不在德意志,皇帝在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地区的非德意志色彩很明显,皇帝非常保守落后,对统一德意志没兴趣。普鲁士国王下达了一个宪法,向外宣部他变成了君主立宪国家。所以知识分子完全把希望寄托在了普鲁士身上。
俾斯麦是普鲁士的一个容克出身的政治家,在1848年还是一个小伙子,那个时候普鲁士国王惊慌失措睡不着觉,他在旁边冷冷的说:当国王就该睡觉。最终俾斯麦就当上了普鲁士首相,在普鲁士议会说:“当今大势,不是靠讨论和投票来解决的了的,解决当今大事的是铁和血”,于是变成了“铁血首相”。于是俾斯麦就开始打仗了。1864年俾斯麦攻打丹麦,当时德意志和丹麦在争夺一块地方,俾斯麦直接把丹麦打败了,鼓舞了德意志人民的士气。1866年普奥战争,普鲁士把奥地利打败了,命令奥地利离开德意志范围,所以德意志少了一块地方。奥地利是皇帝所在地,哈布斯堡家族头上一直带着王冠。如果要统一德意志,最有资格的就是皇帝。从合法性来讲,统一德意志就应该奥地利来统一。现在普鲁士要统一德意志,所以要从德意志领地上赶走奥地利。为了团结德意志人民的民心,加速的意志的统一,1870年,俾斯麦打了普法战争,让法国第二帝国拿破仑三世钻进了圈套,仓促之间打败了法国,法国皇帝被抓住当了俘虏。法兰西第二帝国灭亡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偷偷摸摸出现了。很快,俾斯麦带着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来到法国凡尔赛宫镜厅宣布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1870年),威廉一世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皇帝。在凡尔赛宫,俾斯麦召集来30多个邦国的国王,问他们:你们同意我成立新的德意志帝国吗?没人敢不统一。普鲁士靠着军国主义传统赢得了胜利。
俾斯麦这个打仗打的很奥妙。俾斯麦打得是外战,不是内战。这非常巧妙,匪夷所思。
德国的工业化
德国1870年统一之后,工业发展极速。到了一战爆发,煤产量仅次于英国,钢铁产量超过英国。新工业部门(化工、电器、光学、机械、石油)是德国的支柱产业。优质光学品垄断了世界。英国工业革命的支柱产业是棉花和煤炭。德国的产品是全新的,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在40年的时间内,从一个非常落后的国家成为了比英国厉害的多的国家,是不得了的飞跃。“德国是第一个发展中国家”。德国是第一个成功追赶并超越了先行国家的发展中国家。
德国去的飞跃的原因有:德国终于完成了统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经济政策。英国的经济政策受亚当斯密经济学的影响,采用”自由放任”,政府对经济的影响管控越少越好。德国有一派自己的经济理论,其中Friedrich List就是代表之一。他们的理论与亚当斯密的思路完全不同,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理论在工业化先行国家行的通(比如英国法国),而对于德国这种落后国家,自由放任是行不通的。如果在德国使用自由放任模式,则德国会变的越来越落后。他们提出英国动用国家力量来推动工业化发展,其核心词就是动用国家力量,而亚当斯密的核心词是国家远离经济。德国经济学人认为国家的任务就是支持、引导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这些经济学人被称为”历史学派”,他们总结归纳历史上经济的发展规律,而"历史学派"经常被人们忘记(亚当斯密通常利用一些例证和数据来支持其观点)。
俾斯麦支持历史学派的观点,动用国家力量支持经济发展。德国政府把完成工业化作为自己的任务来执行,政府会提出经济和工业化发展蓝图(五年计划等等),但是企业家和工厂主愿不愿意按照政府提出的目标做呢?政府说,按照政府规划做事的人会得到好处,会得到政策方面的倾斜,反正则不会有太多好处。通体来说,德国是政府领导的私有制经济,这与英法很不一样。德国走的经济发展道路也与同时代的美国完全不同。这种模式对后来的世界造成了很大影响。亚洲四小龙的发展走的都是德国道路,日本也是第一个按照德国模式完成工业化的。
德国的大国地位在哪里?
“大德意志”还是”小德意志”?
“大德意志”是把左右讲德语的、是德意志人的所有人放在一个国家,这也算是德意志民族主义。其实大德意志针对的对象是奥地利(普奥战争赶走了奥地利),希望能够把奥地利拉回德意志大家庭。”小德意志”的思想不想要奥地利。俾斯麦明白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力量有限,其实是认识到德意志的统一依靠了容克的力量。当时的奥地利是一个庞大的帝国,是哈布斯堡君主国。俾斯麦说:”奥地利这头牛我们吞不下去。”现在来看,小德意志是对的。
俾斯麦实际上掌握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权力很长时间,在1890年威廉二世继位,很快抛弃了俾斯麦时期一直执行的小德意志模式。俾斯麦一直认为第二帝国处境一直不妙,两面受敌,西边有强敌法国,东边有俄国(庞大无比的北极熊)。所以俾斯麦想尽量避免跟敌人发生正面冲突对抗。但威廉二世很不满意,把俾斯麦赶走了,威廉二世一手掌权,尤其体现在外交上。”阳光下的地盘”:去海外争夺殖民地。但德国崛起的太晚了,世界(尤其是非洲)已经被其他强国瓜分完了。德国想去非洲跟其他殖民国家争夺殖民地,”阳光”就指非洲。德国进入非洲的国家是先进入奥地利(哈布斯堡君主国),再进入奥斯曼土耳其,再进入非洲。这种政策马上把德国放在了欧洲其他强国的对立面上,从而把德国引入了两次世界大战。德国认为自己来晚了,进入非洲之后就要猛吃,军国主义的心态极具膨胀。
一战中德国失败,德意志第二帝国解体,德国出现了共和体制,出现了魏玛共和国。社会民主党夺取政权,似乎德国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但其实完全不是。社会民主党与共产党之间有深仇大恨,工人阶级两大党派之间敌对行为为纳粹崛起提供了绝好的机会。社会民主党代表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这对德国来说是奇耻大辱,社会民主党变成了卖国贼。魏玛共和国从一个非常左的面貌中出现,在其生命的十几年时间里不断向右走,一直走到了希特勒上台。希特勒解除了其他所有政党,建立了第三帝国,实行一党专制(纳粹党),经济上实行整体化(整个国家的所有资源由纳粹政府来调配)。凡尔赛条约的基本理念就是把德国打败(就像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一样)。希特勒要推翻凡尔赛条约,得到了很多很多人的支持,所以被德国全民选上去了。在国外,希特勒提出了”生存空间”的口号,德意志土地小人口多,需要生存空间。
两次世界大战由谁负责?二战绝对应该由德国负责,是德国挑起的;但是一战中双方都是有责任的。二战中德国再次失败,第三帝国灭亡了,希特勒吞并整个欧洲的梦想也破灭了。战后德国被分裂成西德(在美国控制下完成了民主化的改造,清算军国主义,这对德国很不容易)和东德(苏联以社会主义模式进行了改造)。这个分裂一直维持到20世纪80年代末,柏林墙才倒塌。
德国在漫长的历史中其实有过多次野心,试图主导欧洲事务、成为欧洲的领导力量,也多次试图用武力完成这样的野心。所有武力都失败了。当德国完全放弃了用武力主导欧洲时,德国在欧盟中确实成为了最核心的国家。这可能就是德国历史告诉我们的道理。
日本🇯🇵
日本在欧亚大陆东边,离朝鲜半岛很近。它分为4个大岛。
我们普通人对于日本的认识其实很多是似是而非的。日本其实在世界大国中是最不合格的,它对世界格局和变化的影响并不太大。日本是在20世纪非欧美国家中唯一摆脱了西方国家殖民统治的国家。比如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印度(全部被英国殖民)、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体型庞大的西亚病夫,半殖民)。日本没有被殖民没有被征服,而且它居然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跟西方列强平起平坐。它也是非白人地区第一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在日本工业化之前,工业化被认为是白人的专利。白人至上主义认为白人脑子好,只有白人会做工业化的东西。后来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日本和德国非常相似,不仅包括军国主义,而且日本进入近代之后发展模式全是德国模式。
日本文化:拿来主义
日本文化的拿来性和包容性很强。日本从原始状态到文明状态,都是把别人的东西”拿来”。日本的文明很早就有绳纹文化(部落时期),在公元前3世纪突然出现了文明。文明应该是逐步缓慢生成的,但是日本一夜之间突然产生了文明。这个文明是东亚大陆过来的。公元前3世纪时,东亚大陆处于长期战乱,中国正在秦汉之争的时候,很多人就会逃难,往东走就走到了日本。有些人说商周变革时期就有殷人(商人)逃难到日本。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后3世纪,日本文化突然从石器时代走到了铁器时代,日本从中国传入了很多东西(文字、服装、医药、工具等),包括国家的概念。中国史书上说日本有”倭国”,包含一百多个部落国家,其中最著名的国家叫邪马台。这个时期叫弥生文化,出现了农业。
后来在公元3-6世纪,佛教、儒学、技艺传入日本,而这个时候正好是中国魏晋南北朝,东亚大陆动荡不安,所以逃难的人才把思想文化带入日本。公元7世纪(盛唐),日本大批量引进中国制度(圣德太子、大化改新)。盛唐对日本有很深刻的影响,日本派出留学生来中国,叫做遣唐使,学去了中国的政治制度:大一统皇权、庞大的官僚体系中央政府、律令(法律制度体系),还有器物技术等。日本人现在写古诗比中国人写的好。
所以日本人的“拿来主义”是自然的,是司空见惯的。日本人从来都认为好东西都是外来的,所以日本从来自己就创造不出来好东西,缺乏原创性。
最早进入日本的是葡萄牙人,葡萄牙在日本建立了很强的根基,培养了很多天主教教徒(1633年被镇压)。葡萄牙被赶走之后,日本政府允许两种外国的东西进入日本:中国的东西–程朱理学(日本长期以来认为中国很先进,程朱理学);荷兰人的西方的东西(称为兰学)。
中国被西方打败之后,日本人觉得”老师”不行了,慢慢日本人看不起中国,日本进入了学习西方、脱亚入欧的过程。
日本人来”拿来”的过程中有选择主义:对日本有用的就用,没用的根本不用。日本在学习中国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丢掉了科举制和宦官(宫廷权力之争中皇权经常收到外戚【老丈人的势力,比如杨贵妃的哥哥】的干扰,皇帝可以动用官僚大臣抵制,还可以利用太监来与外戚抗衡)。我们以为日本的很多制度和中国一样,但其实完全是误解了。日本后来的政治制度跟中国确实不一样。很多人认为日本天皇就像中国皇帝,但其实完全不是,日本天皇最像中国皇帝的时候就是盛唐时候,很快那些外戚(老丈人们)就让皇帝没用了。所以后来日本的发展与中国的发展很不一样,日本皇权旁落,但是天皇的位子留了下来。天皇没有实权不是美国搞的,而是历史传统。但日本人然而很骄傲:我们的天皇”万世一系”,血统纯正。但其实中间是断过的,有天皇不是亲生的,是抱养的。
日本唐朝时期,”天下归公”,皇帝就是“公”。贵族领取俸禄(学中国),编制户口,统一税收,实行中国大一统的策略。一个朝代刚开始时,土地比较公平地分给农户,慢慢土地兼并开始,乡绅们的土地越变越大,公田变成了私田,贫富差距变大。中国也出现这种情况,只要贫富差距大到不可忍受,那就有了“陈胜吴广起义”,产生新的朝代,这个轮回一直转到了辛亥革命。但是在日本,地主的土地越来越大,地主雇佣士兵包围领地,出现了武士,地主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越打仗,武士的势力就越大。最后武士当政,征夷大将军(北海道的虾夷)建立了幕府。第一个幕府是镰仓幕府(1192-1333),后来又有室町幕府和德川幕府。幕府统治日本将近1000年。德川幕府把日本从古代带到了近代。德川幕府(1603-1867)实行锁国政策,在这段时间当中,西方的势力和文化都没有很有效地渗透到日本,但已经开始渗透。
中世纪的日本
中世纪的日本就是一个”封建社会”。这种封建就是西欧的封建,而非中国的封建。藩国(大名)有家臣,家臣就是武士。这种层层分封的制度与中国完全不同,日本越来越像西欧。所以日本学习西方走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就比较简单。很多人问: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时代都差不多,但是为什么后者没成功?一个很大原因就是日本政治制度的”封建”跟中国的完全不同。日本在幕府时期的封建是西欧的封建,不是中国的封建。
日本古代时期的很多城市非常发达,比如江户很早的商业贸易就很繁荣。但是西欧城市都成了自治城市,而日本的城市从来没有自治过。欧洲专制王权的形成和商业和城市是结成同盟,与贵族的力量进行对抗。日本城市一直都依附于大大小小封建领主的。所以明治维新中很难利用城市。武士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结构,在社会结构的意义上和容克是相似的。
明治维新
中国一直可以抵抗西方侵略,但是英国人1840年打倒了中国。日本觉得”以前老师都打不过,我一个学生能打过吗?” 于是日本人就愿意被欺负了,幕府对开国相当积极。1853年出现了黑船事件(1853),美国派出全副武装的涂着黑色漆的舰队,要求日本幕府开放门户、自由贸易等等。美国说一年之后他们再来,看日本如何答复。结果一年之后幕府全盘接受美国的条件,日本就在那个时候的世界上变得非常怪异,他们没有反抗,反而全盘接受。就连南非的祖鲁族都跟英国打了一仗。日本从来都是”拿来主义”,所以他们这样做也不见怪。日本承认美国厉害,使劲学习美国的东西,完了再瞧不起美国。于是,明治维新出现了。
1867年是巴黎的万国博览会,西方列强们纷纷展示自己工业革命的成果,日本也去参观了,发现真的落差太大了。日本不仅接受美国的不平等要求,反而连英国德国等列强的要求都接受。日本在对美国和其他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并开港之后,变成了西方产品的倾销地和廉价原材料产地。日本的黄金大量外流。
平民认为幕府不能保护平民和领主的利益,开始”尊王攘夷”的运动。萨摩藩和英国打了一张(萨英战争),下关战争(长州藩跟英国打),都输了。所以变成了”尊王倒幕”,当时明治天皇即位(14岁)。一些倒幕的武士和一部分大名们,把天皇抬出来,说国家不是将军的,而是天皇的。他们要求收回幕府将军的权力,王政复古。幕府军队和倒幕军队打了戊辰战争(1868年,戊辰年)。明治维新也就在1868年开始了。各个藩的户口现在还给政府/天皇(奉还版籍),废除藩国,建立州县郡(废藩置县)。这改变了幕府的统治结构,改成了欧洲的国家结构,天皇掌握大权。1889年制定帝国宪法,使得日本正式成为宪法国家。帝国宪法几乎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宪法,几乎一字一句抄写。宪法规定:统帅权独立。军队的权力不受议会控制,而对天皇直接负责。这就铺垫了后来军人掌权的未来。明治维新也直接建立了军队。
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是一个国家转型的关键,明治维新起的就是这样的作用。这对日本后来的发展极其重要。明治维新消灭了日本的封建分裂状态。发动明治维新的人和明治政府的基本国策就是学习西方,但是学哪个国家?明治维新刚开始的时候,日本派出了岩仓考察团(1871-1873,当时明治政府才三岁),包括了明治政府所有的重要大臣(本土明治政府变成了一个看守政府,去考察的占到了当时中央政府官员的一半),这个考察团在欧美转悠了一年,走遍了欧美。他们的感想可以用三个词总结:始惊,次醉,终狂。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日本学习德国。理由是:日本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学不起先进的国家,德国也是个落后国家,也是当时欧洲发展最快的后发国家,我们学德国吧。但其实学德国有它的历史和文化原因(武士和容克)。
学习德国的口号:殖产兴业,商工立国,富国强兵(出去打仗扩张)。工业革命都是从纺织业开始的,日本也不例外,最早建立的国办企业是福冈缫丝厂(法国式),后来又建立了德国式的矿山冶炼厂,英国式的军工厂,聘请了大量外国技师。大久保利通也扶持民间企业。
日本人认为,学西方国家就要学彻底了,所以日本要学西方国家,就得有殖民地。工业化道路完全是德国式的,政府推动,结果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日本从一个中世纪的极其落后的经济体转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化国家。一战之前日本还是农业国家,一战之后日本变成了工业国。从1868年到1919年五十年时间,日本跨越了两次工业革命,完成了工业化。
穆斯林国家和中国都有一个特点:对外来文化和文明抵触心理很强。日本文化就像洋葱头一样,要找日本文化的核:没有。日本文化的每一片都是外来文化影响的。
对外扩张和军国主义道路
到了1890年,明治维新差不多就结束了,伊藤博文时期改善了经济,也萌芽了日本文化中邪恶的部分:军国主义。到了1890年以后,日本基本上是靠战争来促发展。日本的强大军队也依赖于明治维新以来的工业发展。日本征服了朝鲜半岛(想要打开朝鲜国门促日本发展),占领了台湾(伊藤博文时期),而且打败了俄国,与中国打了甲午海战,吞并东三省,然后全面侵华,最后到了太平洋战争。打败俄国令世界震惊:黄种人居然打败了白人。
日本战败,由美国主导被强制进行了改造,但这个改造不如德国那样彻底。美国对德国的改造是和苏联对德国的改造同时进行的,但是占领日本的仅仅是美国军队,所以美国改造日本比较轻。美国没有把日本军国主义全盘端掉,还有个原因是朝鲜战争。虽然日本被美国炸成了废墟,但日本在20年内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一大原因就是日本的软实力(科技人才,发展工业化的方法和思想等)没有被炸死。这些软实力都是明治维新留下的。战后日本的跨国公司对日本经济实力贡献极大。
5. 苏联 🇷🇺: 第一个社会主义的世界强国
俄罗斯国家的形成
一个错误的理解是:俄罗斯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但实际上到了公元后9-10世纪,俄罗斯还出在部落社会,是”军事民主制”。俄罗斯人算做东斯拉夫人,在罗马时期和日耳曼人差不多可以并列,被罗马人看作蛮族。斯拉夫人分为东西南。东斯拉夫主要是俄罗斯民族和乌克兰。南斯拉夫人集中居住在巴尔干半岛。西斯拉夫人主要是波兰人。
第一个俄罗斯人的国家出现在乌克兰基辅,这个国家称为基辅罗斯。关于俄罗斯人最早的国家基辅罗斯从哪里来,目前还没有定论。西方人的普遍看法是:最早的俄罗斯国家是由瓦良格人建立的(诺曼人分支,诺曼人就是北欧人)。诺曼人从北冰洋经过欧洲商道可以到达乌克兰基辅,再到黑海再到北冰洋。瓦良格人的领袖”留里克”带着他的手下沿着商道去抢劫。到了862年,瓦良格人攻占了诺夫哥罗德这个城市,就以诺夫哥罗德为中心建立了国家,即最早的罗斯国家——基辅罗斯。俄罗斯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王朝:留里克王朝。俄罗斯历史上就两个王朝:留里克王朝,罗曼诺夫王朝。俄罗斯国家的历史就追溯到9世纪下半叶。
瓦良格人随后以诺夫哥罗德向南推进,到达了乌克兰。到了11世纪,基辅罗斯达到了100万平方公里和500万人口,体量相当大了。但是它的统治还相当分裂。Vladimir大公娶了拜占庭帝国的公主。(罗马帝国分为东和西,西罗马帝国就是现在的西欧,东罗马帝国就是后来的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在中世纪文化经济相当繁荣,不亚于阿拉伯和中华帝国。)然后基辅罗斯全面接受东正教 Orthodoxy。(西罗马帝国区域盛行天主教Christian,东罗马帝国盛行东正教,其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是东正教中心)。俄罗斯人去的教堂和英国法国德国人去的教堂不同的。圣诞节在东欧西欧的日期都不同。宗教的差异导致了东西欧文化隔阂。Vladimir大公娶了东罗马帝国末代公主之后,俄罗斯人民就认为他们是罗马帝国的后代。而且俄罗斯还继承了罗马帝国的双头鹰徽章。双头鹰是要注视世界,所以俄罗斯长久以来就认为他们民族的使命是拯救世界。
东正教宣扬”王权神受”,所以统治者们很喜欢。Vladimir大公之后的统治者叫雅罗斯拉夫(1019-1054)。这段时间是基辅罗斯最强盛的时间。但是雅罗斯拉夫死的时候把国家分给了他的五个儿子,马上大乱,基辅罗斯就被打散了,统一的中央政权也没有了。
到了这时候,成吉思汗打过来了。成吉思汗从中国一直打到了匈牙利,建立了蒙古帝国。1240年蒙古人攻陷了基辅,一直统治了二百多年。蒙古人要求原来当地的王宫接受蒙古人的最高统治权,接受调动打仗、收税、上供,允许原先的王公们继续统治原来的臣民。当时统治俄罗斯的国家叫做金帐汗国。
莫斯科大公统治者莫斯科周边的领地,这块领地就叫做莫斯科公国。莫斯科原来是一个很穷很不起眼的小村镇,不是一个重要的地方。伊万一世 (1325-1341在位) 非常会来事,给金帐汗国的大汗上供好东西,贿赂大汗,而且还给妻妾们送礼。伊万还主动请缨去评定叛乱。但是这非常讨蒙古统治者的欢心,就让他成为了俄罗斯这些领地的最高统治者,成为了俄罗斯王公中最高的人。慢慢莫斯科人的羽翼丰满,到了吉米特里·伊万诺维奇(1359-1389)的时候,在1380年的库里科沃与蒙古决一死战,双方都死伤几万人,但还是打败了蒙古。到了伊万三世(1462-1533)的时候,莫斯科公国的联军彻底消灭了蒙古人,把蒙古人彻底赶走了。到此,蒙古人统治俄罗斯240年。这也是”民族解放运动”。民族解放运动之后就应该是”专制”。
蒙古统治结束之后不久,莫斯科公国宣布自己是帝国。第一个俄罗斯帝国的皇帝是伊凡四世(1533-1584),也被称为伊凡雷帝。这个人脾气暴躁无比,亲手打死了自己的儿子。他建立了沙皇制度。沙Tsar其实是Caesar的转译。西方人说:蒙古人很残暴,对俄罗斯留下了深深的东方专制主义的印记。但沙皇制度的出现还有社会原因。伊凡雷帝在位的时代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期,也是西班牙的专制时期。俄罗斯的专制出现不晚于欧洲其他地区,但是这两者的社会基础不同。西欧的专制王权的基础是商人和城市,共同打击封建贵族领主和他们产生的分裂势力;但俄罗斯的商业和城市没有发展起来,俄罗斯的商业和城市都很原始。俄罗斯没法利用商业和城市,那么国王的专制权力依托于谁呢?用谁来支撑呢?俄罗斯依托于”军功贵族”(打仗打赢了然后册封为贵族)。伊凡雷帝把莫斯科周边的土地分配给军工贵族,把古老的世袭贵族驱逐到远远的那些土地,让他们远离政治中心。
“农奴制”与这样的社会形态有紧密联系。”农奴制”在整个欧洲都出现过,但是在西欧农奴制结束很早。15世纪时西欧已经没有农奴制了。而俄罗斯的农奴制在慢慢加强。1649年沙皇颁布了法典:所有农民全是农奴。沙皇依赖于军功贵族,贵族有土地,有土地就有钱有权,土地的用处在于种地,种地的是农民。俄罗斯扩张太快,地广人稀。农民一旦不高兴就拔腿就跑,跑了贵族还找不着农民。这些农民跑到新的地方开荒种地活下去,这些人就叫做”哥萨克”。农民一跑地主的利益就受损失了。因此1649年的法典就规定农民不准跑,跑了就要严惩。农奴制就是不准农民离开领主的土地,哪里生的就在哪里待着。沙皇专制与军功贵族紧密联系,而军功贵族需要农奴制。从而沙皇专制与农奴制紧密联系。西欧在17世纪都开始消灭专制制度,而专制制度在俄罗斯方兴未艾、愈演愈烈。
沙俄最大的时候2300万平方公里。起初就是莫斯科,然后是莫斯科附近的俄罗斯地区,然后一圈一圈往外扩张,不到两百年从莫斯科直接打到了堪察加半岛(符拉迪沃斯托克)。这么大一个国家内部的民族、文化、宗教、语言、所有的一切都有着差异(光看看中国就知道)。宗教有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佛教萨满教…… 文化上也什么都有,不同民族的开化程度差距极大。沙俄有200多个民族,麻烦极了。中国过了5000年才捏成了现在的中国共同体,俄罗斯200年能捏成什么样?那只有一个办法:压,压的谁都喘不过气,压成一个东西。这就是沙皇的办法。所以沙皇专制有非常深厚的根源。俄罗斯帝国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沙皇专制,农奴制。
伊凡雷帝之后,继承人出了问题,他的二儿子非常懦弱,不能胜任沙皇一职。后来在波兰支持下出现了两个伪王(伪太子)。米哈伊尔·罗曼诺夫是伊凡四世的儿子的一个姻亲,与留里克王朝没血缘关系。这个人1613年被选作了皇帝。罗曼诺夫王朝 (1613-1917) 出现了,一直延续到了1917年。农奴制和沙皇专制都延续下去了,俄罗斯的落后状态也得以持续。一个国家的落后经常体现在战争中(比如鸦片战争)。彼得一世(1682-1725)推崇”西化”政策,因为彼得自己在北方战争中感受到了俄罗斯的落后。俄罗斯作为一个内陆国家,扩张的时候就想要一个波罗的海的出海口。瑞典当时是北欧最强大的国家(因为非常早形成了专制王权,非常早形成了民族国家,成为了北欧最强大的民族国家),所以沙俄需要跟瑞典打仗来争夺出海口。为了打仗,沙俄把自己的首都迁到了圣彼得堡(当时是个小渔村,叫彼得格勒->列宁格勒)。这场战争打了21年,怎么都打不赢。于是彼得一世明白了,是沙俄太落后了,所以要向西方学习(中国也一样)。
彼得一世加强中央集权,设立省州县的体制,设立枢密院、钦差大臣等。彼得一世认为当时沙俄的社会习俗都是落后的。彼得一世还匿名去荷兰学习造船。当时俄国人都是大胡子大袍子,他要求贵族们剪胡子(跟满清剪辫子一样)。沙俄向西方学习也是强制的,这个强制也延续到了现在。彼得一世的西化政策实际上受到了强烈抵制。彼得一世之后的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是个德国人,出生在普鲁士什切青,她小时候被一个女沙皇看中作为儿媳妇带到了俄国。她刚到俄国一句俄语都不会说,原生家庭条件很贫困。最后她也当上了皇太子的媳妇。她努力学俄语,说的比俄罗斯人还好。叶卡捷琳娜的丈夫(从小在德意志长大,根本不爱俄国)继承了王位,但是他能力不强,不受国人喜爱。叶卡捷琳娜(二世)找准机会发动政变当上了女皇。她继承了彼得一世的西化政策,实行了”开明专制”,接受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思想,运用到专制制度中,巩固专制统治。她读过很多启蒙思想家的书,特别喜欢狄德罗。她建立了莫斯科大学,重视科教文卫。她的改革的确很有成果,但是都是为了加强专制。她还想过要立宪,但是被普加乔夫起义给弄害怕了。叶卡捷琳娜还想废除农奴制,但最后发现废除农奴会威胁到沙皇专制。到了1796年法国大革命,叶卡捷琳娜看明白了:法国启蒙思想(自由平等博爱法治)的后果就是有人来推翻你。所以叶卡捷琳娜再也不开明专制了。叶卡捷琳娜时期俄国扩张到了美洲(阿拉斯加)和土耳其和黑海,叶卡捷琳娜二世也是第二个被称为”大帝”的人。
接下来就是拿破仑战争,拿破仑军队败在了莫斯科城下,亚历山大一世带领俄军变成了欧洲事务的仲裁者。通过这场战争,法国革命的种子却扎在了俄国沙皇的心里。当时的沙皇叫做亚历山大一世(1801-1825,叶卡捷琳娜的孙子),表示愿意改革,愿意建立君主立宪国,也形成了《国家法典绪论》。但最后没做成,俄国内部的保守思想太强大,改革就终止了。这也导致了十二月党人起义,这其实是贵族的”兵谏”。俄国的部队都是贵族,当它们在拿破仑战争中打到法国的时候,他们接触到了法国的思想,觉得还是起义好。于是他们就带领部队去皇宫情愿改革,当然当场都被镇压了,要么死要么重刑和流放(怎么像六四?)。这件事发生在1824年12月26日。
十二月党人政变之后,俄国向哪里去?有两种思潮:一种是要去俄罗斯传统文化(彼得大帝改革之前的东西,宁静的村舍制度)中去寻找改变俄罗斯面貌的途径,这批人叫斯拉夫派;另一种认为俄罗斯的传统文化是毫无意义的、反动的,所以俄罗斯必须全盘西化,这批人叫做西方派。(大跃进?文革?六四?)这种”怎么办、哪里去”的问题在后发国家中是普遍的,中国已经讨论了200年,在土耳其、在俄罗斯,都还在讨论要怎么办。到了19世纪40年代以后,出现了革命民主主义(对应斯拉夫派,代表人物: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俄国自由主义(对应西方派)。后来六十年代,俄国人认为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有很多问题,直接绕开资本主义走到社会主义,这样就可以比欧洲国家厉害👍。于是就出现了两个社会主义:一个社会主义是”村社”社会主义(民粹社会主义),俄罗斯文化中的农村公社被搬了出来(这种公社制度在古老的俄罗斯很普遍,所有的农民都一样,贫富差距非常小,大家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这是俄罗斯传统的社会主义资源;另外一派是马克思主义,认为有五种社会形态,只有当资本主义发展到最高程度之后才能出现社会主义,只有当资本主义把生产力发展到了极限的时候,社会主义才会出现。马克思主义不是俄国本土的,而来自于西方。民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社会主义恰恰嵌入到了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对峙中。这个对峙一直延续到今天,在21世纪的表现就是普京和叶利钦。
俄国的落后再一次在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中显露了出来。克里米亚对俄罗斯非常重要,谁控制克里米亚谁就控制黑海。黑海连着两道海峡,统称为土耳其海峡。通过土耳其海峡就可以进入地中海,就可以进入大西洋。地中海是欧洲的心脏,俄国历朝历代,无论是沙皇还是总书记,都要进入地中海。要成为世界大国,就要成为海洋大国(一带一路)。而西方国家就要堵俄罗斯这条路。在这次克里米亚战争中,是俄罗斯跟土耳其打,土耳其已经是西亚病夫,但是有英国和法国帮忙,最后还是把俄国打败了。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俄国在欧洲仲裁者地位的丢失。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让俄国人意识到,再不废除农奴制加快发展工业,俄国就完了。亚历山大二世随后在1861年解放了农奴,两根支柱的一根已经断了。之后的俄国就走上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是西方派的一大胜利。
这以后俄国发展飞速,到了1914年俄国已经成了欧洲第四大经济体,世界第五大经济体,这仅仅是农奴制改革40年之后(中国改革开放?)。但是亚历山大二世保留了村社占有的制度,20世纪斯托雷平改革也消灭了土地公有制。土地完全私有化了,农村两极分化严重。一大批富农雇佣劳动发财致富,贫下中农完全贫困。这被斯拉夫派认为是不可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也是不可接受的。工业化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所以1917年的革命是有社会原因的。
在社会问题的推动下,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化版本)出现和传播了。”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怎么创造性发展的?马克思:资本主义将生产力得到了绝对的发展,而且在全世界都达到全盛的时候,社会主义才会代替资本主义,而且是同时在全世界替代。最大的创造是:列宁认为资本主义一定会被社会主义取代,但是社会主义革命一定发生在资本主义最薄弱的链条上,这个最薄弱就是俄国。列宁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不在全世界同时发生,而可以先在一个国家发生,这个国家就是俄国。俄国发生了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就会带动世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出现不是偶然的,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
普列汉诺夫将马克思主义带入俄国,他要推行原教旨马克思主义,不主张发动十月革命。所以主张发动十月革命的人是少数,这些人就是信了列宁主义。(布尔什维克是多数人的意思,但刚开始其实是少数人,与之相对的事孟什维克)。直接引发十月革命的是一战中俄军惨败。俄国每一次惨败就会引发俄国社会的一次大变革。列宁主义拉拢统一了俄国长期以来存在的两种思潮,团结整合了力量。列宁主义是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新的发展。
苏联的强大
1914年一战爆发,刚开始双方都认为这个战争应该是速战速决的,最多几个月。但是战争打了4年之久,战争情况十分惨烈,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牺牲。俄国军队打得相当不好,基本没打胜仗。沙皇制度下军队领导都是些庸才,最奇特的现象就是:末代沙皇(尼古拉斯二世)身边的Rasputin,Rasputin长期在沙皇附近活动,沙皇的军事行动先要向他请教。俄国沙皇制度病入膏肓,整个军事体制运作非常落后,几百万军队在前线作战,但军队器械非常少。这些因素导致了1917年革命。1917年2月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苏共这么说),但没有解决停止战争的问题,没有使俄国摆脱战争阴霾。
然后爆发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了此次革命。但是十月革命之前,大部分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都认为时机不成熟,发动革命是冒险。几乎只有列宁一个人坚持在当时发动革命,他认为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以后可能就没机会发动无产阶级革命了。布尔什维克党的两位内奸将要发动革命的信息透露出去了,甚至都刊登到了报纸上。所以列宁不得已提前发动了革命。最后在11月7日发动了十月革命。这一天其实没有出现重大的暴力冲突,主要是工人赤卫队攻打冬宫,守卫皇宫的都是士官生(军校学生)。正规部队都在一战前线,所以冬宫很容易被攻破了。莫斯科发动革命之后被工人苏维埃占领了。之后俄罗斯打了两年内战,十分惨烈。饿死冻死病死的人不计其数。为了赢得战争胜利,苏维埃执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没收私人企业(城市),余粮征集制(农村,为了红军有粮食吃,世界上就是派人下基层抢粮食)。这的确维护了苏维埃政权,但也使农民与政权离心离德,滋生了农民内心的反抗情绪(有武力反抗),给俄国经济带来了破坏。1921年冬天大饥荒时仍然推行战时共产主义,引起了大量不满。布尔什维克领导逐步认识到这种情况,在内战快结束的时候(1921年3月),列宁为主的布尔什维克党开始调整经济政策,成为”新经济政策”(相对于战时共产主义而言):城市内恢复部分的私人工商企业;在农村鼓励农民满足生活需要的前提之下把多余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出售,国家可以收购。”新经济政策”在三年的时间内把俄国的经济恢复到了1914年战争爆发时期的水平,很厉害很有效。莫斯科国营百货商店是当时新经济政策等代表。
苏联刚建立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根本不承认苏联的承认。阿曼德·哈默是第一个进入苏俄的美国公民,给苏俄带去了继续的医疗器械。列宁渐渐同意外国资本家来国内经营一些苏联国内无力经营的项目,比如在西伯利亚开矿。哈默带领开创了美苏的贸易。亨利·福特也资助苏联建立了高尔基汽车厂,生产了噶斯车。新经济政策使苏联经济得到了很快复苏。其实是把商品、货币、市场引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当中去。
十月革命本身没有建立国家,它只是推翻了沙皇统治,结束了罗曼诺夫王朝。沙俄帝国解体了,很多沙俄帝国的地区(尤其是边远地区)脱离了沙俄,建立了自己的政府。很多地方也爆发了当地的无产阶级革命。这些地方在1922年联合起来组建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建成苏联。苏联很快制定了宪法,由于它是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联盟,按照列宁的构想,这个新的联盟实行民族自治的制度。不同地区居住居民的民族可以不一样,民族聚居区内部联合起来作为民族共和国,然后再合成一个苏联。列宁时期的苏联宪法规定:这些民族共和国可以加入苏联,也可以离开苏联。这样规定的理由是:阶级的认同可以超越民族认同,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无产阶级可以没有民族国家。这样的制度在苏联共产党控制下问题不大,但是苏联后来解体恰恰就在这里崩盘了。这个问题非常非常严重,可能是苏联解体很重要的教训。
列宁在世期间完成了两项任务:巩固了新的苏维埃政权(给整个世界带去了马克思主义);恢复苏联的经济。1924年列宁去世,1925年联共(布)(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召开第14次代表大会,确立了苏联要建设成自主独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列宁去世之后,党的最高领导人空缺。当时有几个候选人:托洛茨基(党的元老,党的创始人之一,列宁长期战友,红军最高领导人和指挥官,完成了战胜白军的大部分任务);斯大林。斯大林比托洛茨基年轻一代人,斯大林在列宁去世之前担任党的总书记,负责人事任命工作。列宁去世之前留下过所谓的政治遗嘱,而是在列宁重病期间由列宁断续口述然后列宁妻子记录整理下来的。后来,特别是在赫鲁晓夫是在,苏联共产党承认了政治遗嘱的存在。政治遗嘱中对当时可能的候选人做了列宁自己的判断。列宁说斯大林很有组织能力和才华,但是斯大林性格暴躁,不适合做党的领袖。在确定党的最高领袖的时候,苏共召开了特别代表大会,宣读了列宁的遗嘱,但最后还是推举斯大林成为党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时代开始了。
这次十四大上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标。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和完成的。(苏联的发展与计划经济是紧密相关的。)第一次对国家经济做计划性的安排是1926年,制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28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1928-1932)提前一年完成,年平均增长19.2%。二五计划(1933-1937)也是提前一年完成,年平均增长17.1%。三五计划(1938-)没有执行完,因为苏德战争爆发了,但在这期间工业农业增速还是巨快。这两个半五年计划使苏联基本完成了工业化的任务,工业排名从1913年的欧洲第五排到了1937年的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用了十几年走完了西方国家需要走几十年上百年的路。在苏联蓬勃发展的时候,美国刚经历过大萧条。很多西方知识分子都说马克思胜利了,资本主义完了。罗斯福也学习到了计划经济的力量,在美国自由资本主义中加入了政府干预,也就是罗斯福新政。这2.5个五年计划彻底改变了苏联的地位,但我们发现重工业(军工、机械、能源)发展极快,而轻工业和农业一般。苏联的工业化实际上依靠剥夺农业(比如劳动力和政府计划)来取得资本的原始积累。这样的现象短期来看很好,但是长期来看有点危险。重工业没法拿来吃拿来穿,民生产业长期被忽视。二战之后西方各国经济恢复腾飞的时候,苏联的民生产业弱点被充分暴露。赫鲁晓夫去美国访问时,肯尼迪展示了普通人厨房里的家电,苏联人都没有。苏联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广大的工人农民都受物质匮乏的折磨,人民的生活仍然凄惨。
斯大林模式故意抬高工业产品在国内销售的价格,从而从农民那里掠夺工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相反,这个做法是不利于农业发展的。1927年,英国与苏联断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仍然与苏联做对。斯大林模式强调的是发展速度。”没有重工业就没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么苏联就像中国一样被人蹂躏。” 在1919年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西方的经济、技术和人才转而寻求苏联,美国有10万人申请移民苏联。苏联当时有2/3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建成的。苏联人民当时有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斯大林去世的时候,人均的粮食和肉类产量还不如沙皇时期。
计划经济是苏联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和本色。最早的资本主义是西班牙葡萄牙,是有重商主义理论来支撑的。接下来的是英国法国的自由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是亚当斯密的理论支持的。德国打破了亚当斯密理论,取得了高速发展,是历史学派支持的。每一条发展模式背后都有理论指导,苏联背后的理论就是斯大林模式(《简明联工布党史》),就是斯大林模式。亚当斯密在经济领域要撇清国家的力量,而历史学派领导的德国动用国家力量保障经济发展,把实现工业化当作国家的任务。到了苏联,国家不仅要推动、指导工业化,计划经济是国家直接运作工业化,国家所有经济直接由政府操作。国家直接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国家计划委员会),并把计划下达给每一个部门,不仅是工厂公司城市各个部门,而且要下达到农村。中国的计划经济不下达到农村,中国农村有人民公社,只下达给城市工厂、街道工厂。这种发展模式前所未有,无法想象。这种发展模式可行的前提就是公有制,所以才能有效下达计划。1940年苏联生产1800万吨钢,日本入侵中国时年产500万吨钢,中国当时才几十万吨钢。苏联在1930年就有飞机发动机生产。苏联生产的重工业产品都很容易转化成武器,对于战争很方便。苏联的一个拖拉机厂就可以马上转化为坦克制造厂。没有这些东西,苏联不可能打败德国。二战苏德拼的不是人,拼的是钢铁和工业。西方很多历史学家故意抹掉苏联在二战中的贡献。苏联捍卫了世界和平,无愧于世界大国的尊严。
苏联发射了第一个人造卫星,送加加林上了太空。苏联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达到这样的高度确实是奇迹。
回到计划经济。国家经济发展的计划是仅仅由一个单一职能部门制定出来的。一年生产多少飞机坦克这可以计划,但是生产多少鞋带发卡,这没法计划。在国家经济起步阶段,因为经济体量小,可以计划;但随着经济飞速发展,计划的事无巨细变得不可能了。计划部门做计划的人也变得油了,刚开始还去认真调研,后来开始瞎制定计划,高指标瞎指挥,与实际情况越来越脱节。英国发展过程中劳动人民惨遭虐待贫富悬殊,德国发展过程中容克慢慢将国家推向了军国主义,所以每个国家飞速发展都有问题。从英国到法国到德国到苏联,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越来越强,而每一个典型都出了问题。我们希望看到国家发挥调控作用,市场活跃的情况,但这可能吗?非常困难。(很关键)
苏联的失误与解体
斯大林的个人地位的评价是永远值得讨论的历史问题。斯大林崇尚个人崇拜。斯大林从一个比列宁小一辈(半辈)的人起步,引发了广泛的党内斗争。斯大林要干掉的第一个人就是托洛茨基(提倡把苏联革命的烈火星火燎原,烧到全世界)。切·格瓦拉是托洛茨基思想的后来发扬人,即”托派”。另外两个人是季诺维也夫和加墨涅夫(透露十月革命的那两个人),还有一个理论家叫布哈林(苏共党报真理报主编,理论水平极高)。斯大林强制性实行农业集体化,布哈林认为步伐太快,快了不稳,但是斯大林说布哈林是右倾机会主义,是富农的代表。最后党内斗争和大清洗了半天,确立了斯大林一个人的最高的权威。领导十月革命的29个中央委员中,大清洗中斯大林干掉了15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中有16位领导,12位被清洗。5个元帅中3人被处死,5个一级集团军司令员3个被处死,12个二级集团军司令员中12个被处死…… 大清洗问题非常严重,(习近平从严治党与之类似??)
斯大林个人崇拜越来越严重,即便斯大林在卫国战争中功劳巨大,但清洗活动一直在进行。二战之前苏联在世界上的口碑极好,尤其是苏军在欧洲战场上的顶梁柱的作用。尤其在二战战后世界各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中,苏联成为各个国家仰望的楷模。如果当时苏联意识到了自己以前犯的错误,然后再进行自我改造的话,那现在的世界就是另一番景象了。苏联最大的问题就是错失改革良机,最好的机会就是在二战结束、苏联如日中天、斯大林威望达到最高的时候。(习近平什么时候进行民主改革??)当时主管经济的人建议斯大林进行改革,但斯大林完全听不进去,认为他们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如果制度不好,我们怎么打败纳粹德国?” 于是这些人就被消灭了。
赫鲁晓夫上台玩弄了很多阴谋手段,赫鲁晓夫对斯大林进行了彻底的批判,造成了剧烈社会动荡。(不要过于激进批判上一代领导人)赫鲁晓夫看到了苏联的问题,但还是利用斯大林的办法改革斯大林的问题。赫鲁晓夫比较毛躁,改革成效不明显。勃列日涅夫党政18年,刚开始确实取得了一些改革成就,而且勃列日涅夫觉得改革很累,后来就没怎么改革。勃列日涅夫统治晚期,苏联党和国家都是死气沉沉的。勃列日涅夫去世时中央委员的平均年龄是70多岁,接人的两位领导人都是老头,有一个在病床上办公。于是人们需要选一个年轻人,搞了个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还来过中国(64之前),学习邓小平的经济改革。他试图参考邓小平的办法来改造苏联,发现根本推不动,原因之一在于年轻人使唤不同上面的老头。
他想用”新思维”:政治改革(多党制)带动经济改革,结果整个国家就乱了,乱在民族政策。哈萨克、吉尔吉斯、高加索都退出了苏联,第一个退出的是立陶宛,一下就多米诺骨牌效应了。最后以叶利钦为首的俄罗斯联邦宣布退出苏联,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解体。所以,不要以民族居住区作为行政划分单位(渗透新疆西藏)。
叶利钦成为了俄联邦总统,实行全面拥抱西方的政策,希望把俄罗斯改造成跟美国完全完全完全一样的国家。其实这完全做不到,因为俄罗斯有强大的斯拉夫派传统,有强大的民族自豪感(认为他们是第三个”罗马”,西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俄罗斯,这样的思想根深蒂固,一直到今天)。叶利钦全盘拥抱美国,而西方不认他。西方人从来不认为俄罗斯文化属于欧洲,不认为俄罗斯人属于欧洲人。这让叶利钦大失所望。叶利钦请西方经济学家来给俄罗斯经济治病,结果”休克疗法”直接让俄罗斯经济死亡了。叶利钦觉得自己的路线出了问题,所以他就拉了一个人出来:普金。
俄罗斯的未来
在苏联之前崛起并成为世界大国的7个国家没有可能再做一次世界大国。而俄罗斯的大国之路还没走完。
6. 美国🇺🇸:当代资本主义集大全
美国的殖民地历史
美国曾经是英国在北美建立的殖民地。东部的13个州发展成了最初的美国。重商主义必须与殖民主义联系在一起,英国最早的殖民并不比西班牙晚太多。1492年发现新大陆,1497年都铎王朝派出了意大利人卡波特去了北美探险,因为拉美都被西班牙控制了。卡波特去了好几次之后,发现那些地方荒凉一片,没开发价值。英国第二期探险就到了半个世纪以后的伊丽莎白时期。英国为了抢劫西班牙的运输金银财宝的船只,在大西洋上做海盗。今天的英国贵族来源于这些海盗,最著名的海盗德雷克亲自完成了环球旅行,还受到了伊丽莎白的授勋。德雷克与其他海盗不同,他直接从英国向西南开,绕过南美最南端,进入南美洲西海岸进行抢劫(那里没有西班牙军队设防,因为西班牙不认为有人能去那里)。结果西班牙人派舰队围追德雷克,最后德雷克逃跑到了北边,再往西走横跨太平洋,进入了印度洋,绕过好望角,最后回到了英国。最后伊丽莎白授勋给德雷克也算是无敌舰队海战的一个原因。
伊丽莎白有个大臣叫雷利 Raleigh,北卡有个地方就叫雷利。雷利组织移民活动,送了100多个人去弗吉尼亚,过了一年一看,那些人都没了。雷利发现美洲印第安人鼻子里会冒烟,结果就把烟草带到了欧洲,也算是烟草之父了。早期移民北美的英国人脑子里都是遍地黄金的期待,早期移民活动极其困难和艰苦。最早在美洲站住脚的地方就是1607年在弗吉尼亚的詹姆士顿(威廉斯堡?)(为了纪念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斯国王)。第二个站住脚的地方就在马萨诸塞州,一批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前往马萨诸塞州,这批清教徒中的男人签订了五月花公约:人人平等,遇到问题一起协商解决,相互帮助。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公约,是因为清教的教义中强调平等。很多人认为五月花公约是美利坚建国的基础,实际上当时公约的签订有很强烈的现实依据,而非思想上的高度。尽管说人人平等,但是这个平等仅限于内部(清教的某个派别)的平等,他们会排斥甚至迫害其他社群。他们建立了一个神学共同体,政教不分。他们内部后来出现了一些”异教徒”,这些人被他们赶出去了。
为什么移民?美国人宣称去追求宗教和政治的理想,因为欧洲太肮脏了,要去找一块净土建立上帝的天国。但是历史学家们知道,大部分移民追求的是土地,因为早期去移民的是穷人,是那些在本土完全活不下去、无立锥之地的穷人。这些穷人为了待开荒的土地去移民,这些穷人把自己的7年生命典当了,去美洲开荒。少数人是去追求自己的宗教理想的。一部分天主教徒在英国收到了迫害,到了马里兰州建立天主教社群。新英格兰是清教徒建立的。极少数人是信仰天赋人权、人人平等的政治信仰的。(历史不是发生出来的,是写出来的。所有历史书都是历史学家写出来的,都带有主观色彩。)
有说法:”美国是一个特殊的国家,因为美国建立在无人之地上。” 北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非常少,而且印第安人在白人眼里不是人。北美没人,所以北美是上帝留给他们的净土。美国干干净净没有肮脏污秽。这种说法非常流行。美洲出现的英国殖民地与其他地方的英国殖民地是不同的。印度一眼看过去都是印度人,美洲殖民地一眼看过去都是白人。建立一个殖民地就得要建立社会制度,社会制度要有根源。所有殖民地都是按照英国制度建立的,都是小型英国。美国的政治和社会都是效仿跟随英国的,有斯图亚特,有克伦威尔革命,也有光荣革命,因为当时的美国就是英国。美国革命怎么不出拿破仑?其他国家革命都会出”拿破仑”?因为美国的拿破仑早就出现过了,是克伦威尔。美洲殖民地是跟着英国走过克伦威尔,走进君主立宪。英国人对克伦威尔讨厌极了,所以在美国的英国人不可能做克伦威尔。流行的”美国特殊论”是站不稳的。
英国对于北美殖民地的管辖其实是肤浅的,殖民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治。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作为国家的诞生。这个年份在英国是工业革命起步的年份,英国工业革命就是在这段时间起步的。13个殖民地跟着英国一路走来,一直走到1780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居住在美洲殖民地的英国人具备着与英国一样的、发动工业革命的条件。英国人发动工业革命所需要的政治、法律、思想、习惯等等条件,美洲殖民地都具备了,唯独没有民族国家。1783年之后,美国与英国完全相同了,当时世界上只有美国与英国几乎一样可以发动工业革命了。美国的特殊性就在于这里。美国工业革命之后迅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这个根源来自英国。美国的特殊性在于它是英国、是英国人的殖民地,而非印度那样的殖民地。美国的文化是Anglo-Saxon人的白人文化,是白人至上主义。今天美国的种种怪像都是这个根源。
美国独立之前的历史与英国紧紧相连,需要注意。全球史的研究很重要。1783年跟英国打完仗,1787年才形成了美利坚联邦。制宪会议在费城举行,参会人大部分有大学文凭,开了116天。《联邦宪法》的实施真正确立了美国的诞生。英国人偷渡去美国,给美国带来了第一个纺织机器。欧洲的技术为美国工业革命打好了基础。但是制宪会议没有废除奴隶制,因为如果废除了奴隶制,美联邦就不会形成。
华盛顿创立了美国,林肯拯救了美国。(1861年)葛底斯堡战役。美国沿袭英国的专利权制度,但美国人把对于文学艺术技术科学的专利权写进了《联邦宪法》。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s.
建国以后
美国建国以后,开始了西进运动 (Westward Movement) 。从大西洋另一边来的人一波一波冲向美国,先来的人住在东边,后来的人往西走,最后就开发到了太平洋沿岸。西进运动有两个后果。看得见的后果是:美国疆域大大扩大,从97万平方公里扩大到了937万平方公里,人口从300万到了3亿。看不见的后果是:很多来美国的人都是很贫穷的,来了美洲是寻找土地寻找新的生活的。这种艰苦奋斗、艰难探索、富有创新的美国精神其实是当时开垦西部逼出来的。美国精神是西进运动中培养起来的(当然五月花啊民主啊也有贡献)。
南北战争发生在1861-1865年之间,导火索是林肯的当选。林肯在竞选过程中公开宣布他要废除美国奴隶制度。其实在美国建国的之后以及建国以后,北方的各州依赖于制造业和商业经济,南方(弗吉尼亚往南)依赖于农业种植业,往往种植经济作物(棉花、烟草、甘蔗等),而非粮食作物。南部经济效益其实是非常好的,这些经济作物也是某些工业的原料。种植业需要大量劳动力,美洲本地没有,则从西非贩卖黑奴过来。美国人用朗姆酒喝晕非洲黑奴再将其贩卖过来。南方的经济作物大多数会送到欧洲去(因为美国在殖民地时就是这个情况),而非送到北方。北方非常气愤,国家的经济流通是有障碍的。林肯废除奴隶制,南方肯定不干,于是南方宣布退出美利坚联盟,北方派出军队攻打”叛乱了的”南方各州。南北战争不仅是道德问题,而且有深刻的经济利益问题。
南北战争非常惨烈,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现代化战争”,动用了当时的最先进的武器,比如机关枪、重机枪。北方一定要把南方打败,南方一定要维护奴隶制和南方的主权。所以这场战争非常惨烈,双方打得非常英勇。最后1865年北方打败了南方,美国的版图保住了。如果南方打败了北方,南方分裂出去。那美国之后就会分裂成更多小国家,因为美国国内的组成是很多元化的。其中Taxes, CA, AZ, New Mexico, Colorado, 俄克拉荷马等地以前都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所以这些地方要独立,民族条件是很合适的。这些地方在脱离西班牙统治后属于墨西哥,结果美墨战争时美国给抢过来了。得克萨斯的州旗是孤星旗,意思是得克萨斯就是一个国家。美国的完整性非常重要。前几年加州要独立,但根据《联邦宪法》,各州可以自由加入美国,但是不能离开美国。美国比苏联聪明:)
当这个世界其他地方闹分裂的时候,美国政府:让他走啊,这叫人权。而美国南方想走的时候,人权就不见了。
北方的胜利意味着工业制造业的胜利,南方的失败意味着种植业的失败。从此以后南方经济就依附于北方。废除奴隶制对美国工业化非常重要,被束缚在庄园里的奴隶被解放之后,发展工业化有了大量劳动力。当然,南北战争结束之后,美国制造业和工业的发展极其迅速。美国的工业化由新兴产业主导,化工、石油、汽车、钢铁…… 这是典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另一只领头羊是德国)。19世纪末美国就成了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崛起也就发生在1865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时代也被马克吐温称为”镀金时代”。表面上看光彩夺目,但是本质上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垄断财团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小企业破产,贫富差距越拉越大。产品以次充好、弄虚作假盛行。钱权交易也很流行,财团和政客相互绑定共生。腐败上至总统,下到农民。最后1929年经济大萧条发生了。
很多人误解:美国这种国家三权分立就可以预防腐败,有选举有国会,怎能腐败?这是对选举制度的误解。其实选举本身就是腐败的根源。通过选举可以掌握政权,如何拿选票?那就用各种办法拿选票,最容易的就是用钱贿赂用钱买。只有制定了详尽的法律并且严格调查执行,才能杜绝选举中的腐败。镀金时代的问题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也出现过(江和胡时代)。在中国,干任何事都得审批,审批权在发改委手里,所以发改委很容易出问题。在美国,审批权在国会手里,国会也很容易腐败。所以财团给议员塞钱,那计划就能得到通过,就可以修路了。院外活动集团用来游说议员。
“镀金时代”给美国留下了很多问题,经常工人罢工、农民抗议。这些问题对美国形成了相当大的问题。西奥多·罗斯福(1901-1909)总统在位时美国正是动荡不安的时代,动用了”反托拉斯法”来打击财团,打击的第一个对象是洛克菲勒,将其拆分了。从此以后,只要一个大财团出现了垄断的迹象,那么反垄断法就会自动生效,将大财团分解。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微软。
指导美国经济的理论仍然是英国人留下的自由放任亚当斯密理论,这一点也不奇怪,美国人长得就是英国人的脑子。亚当斯密:国家不应该干预经济,国家离得愈远越好。当老罗斯福利用国家力量来干预经济的时候,美国人开始背离自由放任主义。到了富兰克林·罗斯福时期 (1933-1945) ,美国刚经历过大萧条,小罗斯福面前的挑战是很严峻的。罗斯福新政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最重要的是必须要解决大量失业问题。政府给失业的人口找工作,让他们敲石头给工资,解决了很多失业问题,稳定民心,敲石头也可以铺路。美国有很多国家公园,政府让失业人员去维护国家公园,然后给他们发工资。田纳西流域水利枢纽工程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工程,建立水力发电站、排涝等等,国家出钱让几百万人去干这个事。国家工程在资本主义国家很奇怪,国家工程是社会主义的套路。小罗斯福一搞之后,美国还是资本主义吗?国家出钱,钱哪里来?就得印钞票,赤字财政就这样来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奥巴马”量化宽松”拿钱出来给大家发,这跟温家宝的做法是一样的。从小罗斯福开始,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和政府看得见的手同时运作,就叫做当代资本主义。很多人还以为美国是一个自由的市场经济,其实美国早就不是这样了。认识美国的真正要害就在于”当代资本主义”。
两次世界大战美国都参加了,美国是唯一的收益国,得到了怎么说也说不清楚的巨大好处。一战使得美国从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二战之后美国受益更大,美国在战后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世界货币中心,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等于黄金,手里拿了美元就相当于拿了黄金。在当时32美元等于一盎司黄金。这个条件在尼克松任总统的时代被美国单方面抛弃了(上世纪70年代),因为当时美国又遇到了经济危机,于是美元与黄金的汇率开始自由浮动。这对于美国来说可以使美元不断贬值,把经济危机转化到其他地方。现在已经是一千多美元相当于一盎司黄金。美国GDP总量占世界GDP总量在战后一直在下降,这个态势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当前的美国
当前的美国地位:绝对优势,相对下降。
绝对优势:GDP超过20万亿美元;美国毫无疑问在所有尖端科技全面领先,只有华为这里美国不领先了,所以华为倒霉;企业方面,世界百强企业中美国企业占了1/3;军事方面,美国军力遥遥领先为世界第一,军费开支几乎是排在他后面的10个国家的总和,现在是7000多亿美元,而中国大概是1800亿美元。美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
相对下降:美国GDP占比下降,已经占不了25%了。世界经济发展已经多极化了,有欧盟、中国、印度(二十一世纪是印度的世纪)、日本等等。世界政治力量也在向多极化发展,俄罗斯、地区性同盟和经济共同体都在发展。非传统的政治力量——恐怖主义也在猖獗。二战之后美国年年在打仗,但是美国没有打赢任何一场仗(不意味着打输了),除了打塞尔维亚。委内瑞拉最近局势非常紧张,结果美国也没打。美国军力固然强大,但是一再受挫。最严重的是美国的软实力丢失,最近这几年丢失的太厉害了。特朗普上台之后把它的家底、价值体系、人权公正平等信誉,都给丢光了。这绝不是小事,一个世界大国丢掉了普世价值观,这对于一个国家的伤害比其他任何方式更严重。
美国作为世界霸主的地位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
总结
引领时代潮流的国家是这个时代的世界大国。
一旦丢失了引领世界的能力,他就丢掉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新的世界取而代之,将会引领新的世界潮流。
6月4号,下午三点十分,二教109,205,207任选。
讨论课
殖民主义对于被殖民地有好处吗?马克思:殖民主义有着双重使命,关于印度问题体现出来。人类历史有五个阶段: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印度的情况也许不是这样,马克思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但具体定义其实模糊不清。殖民主义破坏了当地文明,带来了灾难;不自觉将现代文明带到了殖民地,迫使殖民地人民接受现代人民。
国家介入、军国主义是后发国家崛起的必然吗? 大国崛起的道路都带有本国文化和本国历史深深的烙印,不同国家必须寻求自己的道路。第一个世界大国就是国家使劲干预得到的,最早的高度集中的权利生成了西班牙葡萄牙。亚当斯密把国家赶走了,塑造了英国。到了德国,国家又进来了。到了美国,国家与市场也在相互阴阳。国家和市场的关系是波浪起伏的,很难找到一个绝对平衡。
二战之后,西方国家的国家功能变多了(比如英国)。18世纪的英国最早只有国王、外交、内政(警察)、防卫;19世纪上半叶英国开始介入卫生问题,现在英国政府有20几个部。西方国家的政府功能越来越多吗,国家越来越官僚化。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政府介入经济发展是后发国家崛起的一个普遍特点。这些国家大多建立了国家重建,与社会力量相比,国家力量更强大。”入流”的过程需要国家来主导。
民主制度是社会制度的终点吗?西方民主是妥协,只有大部分人同意才可以通过。好的民主制度需要一个中轴,大范围之内是好的。现在西方很多的民主国家中,国内再也不能达成妥协,极右翼往往占据主导地位。民主出现极化以后,民主制度很可能出问题。Francis Fukuyama 福山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与苏联一样吗?是差不多的,新中国建立以后直接从苏联照搬过来。以民族聚居区来划分行政单位。这种民族区域自治对于苏联解体有着很负面的作用,马戎教授对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发表了很多意见。
民族国家的认同对于民族解放的意义?民族不是从血缘上讨论的,而是从文化角度来讨论。从血缘来讨论民族很容易进入误区。观点:美国通过打仗来稳固美利坚人民对于民族的认同感。”大国崛起”,所谓大国必须是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是一个”新”的历史现象,人类历史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是民族国家。波兰曾经在东欧很强大,但它错过了形成民族国家的机遇,因为波兰的封建时期的机制阻碍了专制权力的形成。后来的命运就是被人一次次瓜分,最后亡国。波兰是没有形成民族国家而崛起失败的例子。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民族意识民族认同密切相关(看德国的笔记)。
后发国家如何面对前发国家的压力?中国如何崛起?英国历史是特别值得品味咀嚼的历史,英国从一个三流国家称为世界最强国。当英国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时,他联合老三老四跟老大干;当他当了老大之后,他永远打击老二。
思想文化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宁愿失去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体制创新:荷兰通过创新商业体制,得到了巨大的资本。
美国与日本的财团制度有和异同?
荷兰、英国和美国是真正掌握过世界霸权的国家,这三个国家都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过影响。英国和美国也影响了政治制度的形成发展。英国产生了最早的议会制、内阁制、两党制、君主立宪制、政府对议会负责。
德国是一个奇怪的国家:它要么用思想拷问世界,要么用战争拷打世界。
21世纪,世界霸权所占有的是市场,要占有市场就需要有最核心的竞争力——科技创新。美国庞大和普及的高等教育系统使美国获得了在信息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地区联合体的形成有助于对抗世界霸权。法国与德国带头形成了欧盟。大国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物质和精神。
大国崛起的启示
大国是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国家。
没有民族国家,就没有发展,更不能强大。
重商主义强调积累货币和金银,最方便的办法就是去殖民掠夺。
农业歉收的一年很要命,吃不饱就要造反。
一个尊重思想文化的民族才能诞生伟大的思想。
在苏联之前崛起并成为世界大国的7个国家没有可能再做一次世界大国。而俄罗斯的大国之路还没走完。
this text is 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