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Aug 2017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师生参加第十一届亚洲科学夏令营获佳绩

2017年8月20日至8月26日,由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吴桃李老师带队,来自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一年级的王玉、孙悠然、李嘉轩同学和大二年级的李佳宸、邱露颐、云沿凇同学参加了在秀美迷人的马来西亚霹雳州举办的第十一届亚洲科学夏令营 (Asian Science Camp, ASC).

图为北大物理学院师生合影


亚洲科学夏令营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小柴昌俊和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在2005年创立,首届亚洲科学夏令营于2007年夏天在中国台湾举办。亚洲科学夏令营通过让亚洲青年与世界顶尖学者专家对话和交流,开拓青年学生的视野,促进青年学生间的跨语言、跨文化、跨专业交流,增进不同国家青年学生间的友谊,为未来亚洲乃至世界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在这种理念的推动下,亚洲科学夏令营成功地走过了11个年头。

2017年亚洲科学夏令营在风景秀美、气候宜人的南洋古国马来西亚举办。承办地是马来西亚霹雳州著名学府拉曼大学 (UTAR)。本次盛会共有来自31个国家的300余位青年学生参加。青年学子们迸发出蓬勃向上、求知若渴的精气神,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交流随处可见,盛会热闹非凡。本次盛会受到马来西亚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马来西亚霹雳州苏丹(最高领导人)纳兹林博士和州务大臣赞比利先生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纳兹林博士多次提到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在未来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并探讨了科学创新对国家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纳兹林博士的演讲为本次盛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为霹雳州苏丹纳兹林博士


本次亚洲科学夏令营邀请到了世界各地不同科学领域内的杰出科学家。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渐进自由的发现者David J. Gross教授为亚洲青年学子们讲述了基础物理前沿;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Richard J. Roberts教授澄清了公众长期以来对转基因食品的误解,将真相呈现在青年学子面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讲席教授蒲慕明讲述了突触、认知与大脑可塑性领域的研究成果;东南亚国家联盟科学院院士Datuk Hong Lee Pee先生分享了自己作为工程师的成长历程,强调了好奇心和创造力对科学研究者的重要作用……每场报告后的问答环节更是别开生面,青年学生们独到新颖的见解和科学大师们细致耐心的解答总能将气氛推向高潮。

图为David Gross教授在回答问题


在领略科学大师风采、进行思维火花碰撞之外,为了让各国学生体验马来西亚文化,培养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交流能力,亚洲科学夏令营组委会也做了大量细致充分的工作。各国学生被分入不同组,组内都是来自不同国家、讲着不同语言、学着不同专业的青年学生。夏令营以组为单位展开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同学们参观了霹雳州首府怡保城区在英殖民时期修建的建筑,了解了马来西亚跌宕起伏的历史;同学们参观了采集锡矿的大型矿船,亲手尝试了淘洗锡米的过程,体会到百年前马来华人劳作的艰辛不易;同学们还参加了组委会举办的马来文化体验活动,品尝了马来当地种类繁多的美食,体验了印度古老的手绘艺术,感受到马来西亚作为多民族、多宗教国家的独特风情。

图为怡保著名街道“二奶巷”


本次夏令营另一大亮点是海报比赛。比赛的主题围绕着保护环境、绿色健康生活展开,要求每个小组针对现代生活、环境与生态方面的问题(即能源、空气和水资源;粮食安全;野生动物保护;现代生活方式与疾病),提出一些想法与解决方案,展示在海报上,并用流利的英语向评委限时展示。海报比赛丰富了青年学生的视野,培养了英文交流和表达能力,也使青年学生之间结下深厚的友谊。来自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二年级的邱露颐同学提出了新型净化污水的装置,邱露颐组在“能源、空气和水资源”的海报比赛中取得了特等奖的好成绩。

海报展示,左一为邱露颐同学


为期7天的亚洲科学夏令营给每位参会的老师和同学都留下了美好而难忘的回忆。2017年8月25日晚,第十一届亚洲科学夏令营落下帷幕。马来西亚热情好客的人们、温和湿润的气候、色味俱佳的美食都令人流连忘返……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师生们在本次盛会中表现出色,待人热情,谈吐大方,敢说敢问,展现出了北大物院人的良好风貌,为国内外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临别之时,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学生互留联系方式,合影上的笑容永远印在各自心中。

官网新闻请见2017亚洲科学夏令营.


(文:李嘉轩;图:黄国卿)


Tags: